对交战双方来讲,密克罗尼西亚海战都打得有点不明不白。
主要就是,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战斗打响的时候,双方的准备工作都不足,也就不可避免的犯了不少的错误。如果不是突然遭遇,而是有所准备,这场海战的结果肯定会大不相同。
从战略的角度讲,这场海战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
虽然在海战结束之后,美军没能守住马里亚纳群岛,到了五月底,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上的守军在弹尽粮绝之后,向阿纳塔汉岛上的中国军队投降。但是美军至少稳住了西太平洋防线,而且使得中国海军在未来两年之内,丧失了进军夏威夷群岛的能力,只能把战略重点转向西南太平洋。
对中国海军来说,最大的损失就是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虽然到二零五三年底,在第二批“泰山”级航母服役、以及“恒山”号与“嵩山”号修复之后,中国海军取得了兵力上的优势,但是这点优势还不足以发动战略进攻,因为美国海军在年底的时候获得了第二批“美国”级航母,有足够的力量守住西南太平洋防线,遏制中国的战略进攻。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太平洋战争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美国通过突然发动战争所取得的战略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要知道,到此,战争才打了不到半年。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是在折损了三分之二的舰队之后,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而美国海军是在战斗力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从优势变为劣势,而且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从政治上讲,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对那些处于观望状态中的中立国而言,这更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重大影响。
四月二十四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谈判工作正式结束,在中国承诺派遣三个集团军帮助哈萨克斯坦守卫边境防线、以及接受了其他的政治条件之后,哈萨克斯坦将以中国盟国的身份参战。
第二天,中国军队就越过了中哈边境。
当天,就有一个集团军进驻哈萨克斯坦,先头部队在当天下午抵达阿斯塔纳。到了四月二十六日,三个集团军都进入了哈萨克斯坦,控制了阿拉木图、卡拉干达、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阿列克谢耶夫卡、科斯塔奈等战略交通要地,并且按照中哈协定,控制了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军事基地。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哈萨克斯坦的行动非常迅速。
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主要就是,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成员国,属于俄罗斯经济体,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哈关系不算太糟糕,但是在哈萨克斯坦国内,亲俄份子肯定比亲华份子多得多。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军队里面,大部分军官都是亲俄份子,而且有不少极端份子。
所幸的是,中国军队的行动非常迅速,没有给哈军中的极端份子任何机会。
事实上,这也决定了哈军在这场战争中不会为中国军队提供多大帮助。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哈萨克斯坦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中国很有可能不会策动哈萨克斯坦参战。原因很简单,为了控制哈萨克斯坦,中国至少需要在这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国家部署十五万地面部队,并且时刻提防着驻扎在附近的“友军”,而在二零五三年,中国军队的规模并不大。
对中国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最大价值,就是为战胜俄罗斯开辟了捷径。
要知道,通过哈萨克斯坦,就能绕过西伯利亚地区,而且哈萨克斯坦国内拥有较为完善的铁路系统。按照戚凯威的估计,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至少能够支持六个集团军,加上正在发展壮大的战略空运力量,到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就能在里海北部地区投入十个集团军。
以俄军的表现,十个集团军足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策划哈萨克斯坦参战,也正是戚凯威的用意,甚至可以说是他在向外交部施压。
只是,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四月二十五日,哈萨克斯坦宣布参战后,俄军立即采取行动,出兵占领了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地区,即里海北岸地区,控制了乌拉尔、阿克托别与阿特劳,沿乌拉尔到阿特劳、即乌拉尔河建立防线。
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大陆战场上出现了第三条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