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盟国有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战爆发前,大家团结在中国周围,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或者有共同的目标,而且都认为支持中国,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或者达到共同的目标。现在,在大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共同的敌人即将消失,而共同的目的也将实现,自然应该为战后的世界秩序、或者说是新的游戏规则着想了。
事实上,大部分盟国都有同样的目的,即在大战胜利之后,共同瓜分战争果实。
首先得承认,盟国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巴基斯坦在整个大战期间贡献了二百四十万兵力,有上百万巴基斯坦军人与中国军人并肩作战,近四十万巴基斯坦军人战死沙场,还有两倍于此的巴基斯坦军人在战场上洒下了鲜血。没有他们,中国至少要多伤亡近百万官兵,而且会有更多的中国人穿上军装,走上战场。除了贡献军事力量,巴基斯坦还在整个大战期间承担了百分之八的军事物资、百分之九点七的重工业产品与百分之十点二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任务,仅输入中国的物资就占到了中国在大战期间总进口量的百分之四。
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巴基斯坦提出要求并不过分。
当然,印度也差不多。虽然在整个大战期间,印度只提供了不到四十万兵力,仅排在第六位,但是印度承担了百分之二十三的军事物资、百分之二十七的重工业产品与百分之四十八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任务,输入中国的物资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二,差不多三分之一了。
其他国家,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某些领域。
比如,沙特阿拉伯在整个战争期间提供了百分之四十八的化肥、百分之二十七的军事化工原料。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化肥,中国的农业工厂就得关闭,而没有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化工原料,中国的弹药工厂就得停产。即便像科威特这样的小国,也为中东与伊朗战场上的百万中国大军提供了后勤保障。
总而言之,这些国家都认为,既然即将战胜美国,中国即将成为唯一超级大国,那么它们就应该成为第二集团,即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仅次于中国的地位,而且这也是维护中国霸权地位的基础。
要知道,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的盟国,都算不上超级大国。
关键就是,这种利益诉求,绝对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还包括军事、外交、经济与科技等各个方面。
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利益上的诉求。
战前,东方同盟集团围绕在中国周围,尽心竭力的帮助中国备战,最终也帮助中国打败了美国,那么在战后,它们都觉得理应分享经济利益,而不再是以牺牲本国来成全中国。真正需要牺牲的,正是那些战败国。说得再直接一点,中国绝对不能独霸战败国,而是应该与所有盟国分享战败国的经济利益。
毫无疑问,美国就是最大的战败国。
在几乎所有盟国眼里,美国都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谁能进入这座金矿,谁就能够满载而归。
明白这一点,再来考虑盟国的立场,以及黄瀚林的担忧,也就不太困难了。
美国是金矿吗?
不可否认,美国确实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而且肯定是仅次于中国的金矿。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美国战败了、就算被炸成了废墟,美国蕴藏的财富也超过了除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
问题是,能够以战胜者的身份去瓜分美国吗?
如果这么做了,结果就是获得“迦太基式的和平”,而这也正是黄瀚林在大战初期一直在竭力避免的结果。
说得直接一点,瓜分与掠夺美国,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还会埋下仇恨的种子。
在历史上,仇恨绝对是人类自相毁灭的头号原因。
事实上,黄瀚林还得考虑一些更加危险的因素,比如某些心怀不轨的盟国,借用这个机会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欧洲联邦就不用多说了,就算达成了密约,也会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中国。
更重要的是,心怀不轨的绝对不止欧洲联邦。
当时,企图最为明显的就是埃及。
可以说,黄瀚林最需要担心的也是埃及。
从根本上讲,埃及附和出兵美国,显然不是想去美国传播伊斯兰教,也不是为了生活在美国的少数阿拉伯人,哪怕名义上如此,而其实际目的,应该是利用美国这张牌,迫使中国在阿拉伯统一运动中做出让步。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埃及出兵美国,中国就得有所顾虑,从而不会直接反对阿拉伯统一运动。
问题是,黄瀚林能够回绝盟国的一致要求吗?
很可惜,黄瀚林不能这么做,哪怕他很想这么做。
当时,黄瀚林保持了沉默,名义上是让所有盟国首脑都有机会发言,实际上是想从中找到突破口。
要是四十个国家抱成一团,就算中国再强大,黄瀚林也会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