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当时人类中最顶尖的科学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空间跳跃”技术上。
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项技术都被整个人类文明看成是克服宇宙尺度障碍,向宇宙深处进军的希望。
当时,甚至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没能在“空间跳跃”取得重大突破,大约十万年之后人类的扩张就将达到顶点,然后遇到一个人类科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跨越的障碍,最终将因为资源枯竭而灭亡。当然,还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这十万年内,人类必须战胜遭遇到的所有外星文明。
毫无疑问,科学家的这个预测,绝对是杞人忧天。
这个预测的基础就是: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就是十万光年,离银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也在数万光年之外,比如大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就有十多万光年、小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有二十多万光年。更重要的是,这还是围绕银河系运转的河外恒星系统,也被称为矮恒星系统,或者说是银河系的“卫星”。在两个恒星系统之间,是荒凉的宇宙空间,人类建造的宇宙飞船没有一艘能够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恒星系统之前存在什么样的危险,完全无法预制。
事实上,肯定有危险。
比如,在对小麦哲伦星系进行研究的时候,科学家就得出了一个极为主要的结论,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暗物质比银河系里的暗物质还要多。重力场理论已经指明,无法被人类观察到的暗物质,实际上就是空间能量。也就是说,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空间能量,要比银河系高得多。
显然,这不是一个可以让人高兴的科学结论。
要知道,小麦哲伦星系的可见物质只有银河系的百分之二,而其对银河系造成的扰动影响是其可见物质的近四十倍。由此就可推算出,小麦哲伦星系里有大量暗物质,其总量远远超过银河系。
那么,暗物质、或者说是空间能量大量聚集,会产生什么想像呢?
科学家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肯定一点,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物理环境,很有可能与银河系不一样。说得直接一些,人类的宇宙飞船就算进入了小麦哲伦星系,也不见得能够正常航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外恒星系统都是危险之地。
当然,在广袤的宇宙中,并不缺乏像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
根据科学家估计,虽然矮恒星系统的数量比恒星系统多得多,但是在宇宙中,类似与银河系的恒星系统就算没有一万亿个、也有一千亿个,而且这些恒星系统的物理学环境与银河系都非常相似。
问题是,这些类银河系的恒星系统离银河系都太远了。
最近的,也在一亿光年之外!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算宇宙飞船的能源不是问题,能够飞过去,宇航员在冰冻状态下渡过的时间也相当于正常状态下的一万年!
显然,人类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活不了一万年。
再说了,飞往下一个银河系,以人类现在的技术需要一亿年,而人类在十万年后就将面对缺乏生存空间的大难题。
那么,为什么说科学家杞人忧天呢?
首先,人类不可能在十万年内填满银河系,因为太阳位于银河系边缘,附近的恒星系相隔较远,而在银河系中心,恒星离得都比较近,有些恒星系的间隔距离连一光年都不到,几乎就挨在一起。
其二,科学家已经证明,太阳在银河系里属于“小恒星”,而且拥有的行星数量在银河系里也偏少。当时发现的恒星系中,大部分恒星周围都有十颗、甚至数十颗行星,而且类地行星都不少。
第三,银河系里大概有一千二百亿颗恒星,大约有十分之一与太阳类似,即可以为人类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如果按照每颗这样的恒星周围有两到三颗类地行星计算,总共有数百亿颗类地行星。显然,在未来十万年之内,人类的规模不可能膨胀数百亿倍,也就不会出现生存危机。
最后,人类的科学发展速度是加速模式,即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谁也无法保证在十万年后,人类依然受到光速限制。
问题是,这个预测,在人类文明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说白了,人类就是一个生活在危机意识里的文明,也正是不断涌现出来的危机,让人类拼命向前。
这个前途暗淡的预测,鞭策着整个人类文明。
当时,对很多人来说,十万年并不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要知道,一些深入银河系进行探险的宇航家在理论上可以存在一百万年、甚至是两百万年,因为他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冻状态下度过的。
换句话说,在这些探险家探索了整个银河系之前,恐怕人类就已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