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没想到有朝一日有机会做他的责任编辑。
惴惴不安有,更多的是开心。
花木还没高兴两天,坏消息接踵而至。
先是陈教授坦言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只想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翻译文学作品是年轻时候喜欢做的事,让老主任另请高明;后是版权部反馈,有同行加入抢版权的行列,对方也是业内翘楚,实力雄厚,开出的条件诱人,版权方表示要好好考虑之后再作决定。
一周后,版权部同事应版权方邀请再次见面,在回社的路上就忙不迭给老主任打电话知会最新进展。
两家出版社都很出色,且诚意足够,起印数和版税定得颇高,推广计划也制订得令人信服,版权方委实难以决断。
最后他们提出一个办法,两周后两社提交同一个章节的译稿,由他们另请专家评判,哪家译得好版权就签给哪家。
毕竟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书的中长期销量。
两家出版社都不敢说自己还没有确定翻译人选,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只是心照不宣地同时要求把交稿时间从两周后推迟到了三周后。
对方答应了。
这个办法算得上公平,可是急坏了老主任。
他紧急召开编辑部会议,请大家各显神通去找人,觉得合适就上报推荐名单由他定夺。
他自己则捧着版权方给的原版书,把电话本正着捋一遍,反着捋一遍,电话打了无数个,登门拜访的译者也有好几个,然而一周一晃而过,仍然不知道那个人到底在哪个灯火阑珊处。
花木也很着急,担心自己错失做这本书的机会。
可是急归急,他也没什么办法。
他的资源全在f大,就像大圈圈里套着小圈圈,他能找到的人老主任都认识,他找不到的人老主任也认识,一点儿忙也帮不上。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花木决定去书店转转,试试能不能从其他社的翻译作品里挖掘出合适的译者。
他赶在午饭前回来,跟洪磊他们几个一起去食堂吃饭。
洪磊说老主任上午找他,好像陈教授给推荐了一个自己的学生,名字还挺独特的。
花木随口问他叫什么。
洪磊正在给女朋友回信息,抬头看他,一时怔住,那个名字在舌尖上团团乱转,就是说不出来。
“好像是个首都的名字。那个姓比较少见。”
“带姓氏的首都……莫斯科?柏林?”同事小李试探着问。
“不可能是柏林。柏作姓氏读‘百’。”花木更正道。
“不在欧洲,在中国。”洪磊又想了想,说。
“中国的首都不是北京吗?”花木震惊,谈个恋爱会把脑子谈傻?
洪磊的手机又在响。
洪磊一边回信息一边说,“包邮区的。”
小李很无奈,“包邮区只有省会,哪来的首都?”
花木补刀,“我说洪磊同志啊,包邮区虽然财大气粗,也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是省会!南京!那人叫南京!”洪磊突然抬头喊。
杭州在家里打了个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