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长公主纠结不已,谢慕林也觉得一头雾水。若不是前者告诉她,她还不知道方才在皇帝寝殿里发生了这样的事呢。
现在的情况有些微妙了。还好皇帝已经恢复了对燕王的信任,不会因为高阁老得知了他的秘密,就怀疑到燕王身上,反而因为当初萧宝林甩下的狠话,而怀疑起了高阁老与萧宝林、三皇子的关系。只是皇帝自打病重以来,就是个多疑的性子。很难说他事后想起这件事,会不会牵连到燕王身上。如果燕王在这个当口再次受到皇帝的猜疑,那可就太倒霉了!
谢慕林想了想,对永宁长公主道:“皇上对萧宝林外泄隐秘之事,应该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只是过去他一直戒备的都是宗室,没想到内阁头上罢了。反正我们王爷并不在意这件事,皇上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顶多就是消息在朝臣当中传开,兴许会对皇上的名声有所影响……对了,方才皇上有没有承认那件事?”
永宁长公主叹道:“虽然没有当面承认,但是皇上太生气了……就跟承认了也没什么两样。内阁其他人与在场的翰林们看起来十分吃惊,大约也是头一回听说此事……不过,燕王弟当即就表示了这是一个误会,因为先帝是知道的,而且临终前并没有改变主意,仍旧让皇上继位了,那皇上的皇位便来得名正言顺,无论哪个居心叵测之人故意在外头放流言败坏皇上的名声,也无法动摇这一点。他当时指责高阁老,听说了这种谣言就不该隐瞒,而应该早早上报,也好让皇上派人去调查谣言的来源,顺藤摸瓜找到背后主使之人。如此一来,任何人想要耍阴谋诡计图谋皇位,都不可能会成功。”
兴许是因为燕王说这番话时的语气过于冠冕堂皇、光明正大,高阁老越发认定他心里藏奸了,激动地又骂起他来,所以才会被皇帝勒令让太监们“请”出去的。
之后旁观了整件事发生的臣子们会如何看待今天的意外变故呢?他们是否会把消息传开,进一步损害皇帝的清名呢?对于“谣言”是如何传进高阁老耳朵里的,皇帝又是否会让人调查出个结果来呢?这里头是不是有几个宗室的手笔?他们到底打算干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还是谜团。可皇帝却很有可能没有精力去弄清楚了。
太后小睡了一会儿,起身梳洗的时候,永宁长公主与谢慕林便听说了皇帝派人去最后审问萧宝林的消息。听说萧宝林不肯招认她与高阁老有勾结,但也没有否认,只说她的盟友还有很多,一旦听说她身死,他们就会把皇帝最大的秘密公于之众的。
她还不知道,那个所谓的秘密,早就让高阁老公之于众了。
所以皇帝没有犹豫,得到了她的回答后,立刻就让人给她送去了三尺白绫。他还十分坚决地指示前去传旨的太监,如果萧宝林不肯乖乖领命,那就让太监们助她一臂之力。
皇帝对萧明玉已经恨到了极点。他绝对不容许这个女人活得比自己长,哪怕只有一盏茶的功夫。
第1642章 齐聚
听到内侍回报说,皇帝已经赐死了萧宝林,谢慕林的心情有些复杂。
她回头看向倚坐在罗汉床上的太后和端坐在一旁圈椅中的永宁长公主,见她们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当作这是一件寻常事,不发表任何意见。
事实上,以萧明玉这些年的作死行为,她能拖到今天才死去,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妒忌亲姐姐,就向外人密告,造成亲姐姐身死什么的……还有利用把柄威胁皇帝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萧明玉这个女人,野心有,脑子也有一点,但不是很多,独独没有良心。皇帝在自己死去之前把她带走,也是不想给其他活着的人留下麻烦吧?
这毕竟是一位拥有储位争夺权的皇子的亲生母亲,背后还关连着一位大将军。哪怕萧明德将军并不支持妹妹的野望,她也依然有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很大的隐患。四皇子不方便处置她,太后没有插手的打算,也就只有皇帝能决定她的未来了。
只是……谢慕林回想起皇帝对于自己皇陵中妃嫔随葬墓室的安排,还有朱瑞告诉自己的,他与燕王和四皇子私下达成的约定,觉得皇帝想利用萧宝林的随葬墓室安置自己死去的心上人萧明珠遗棺,多半是要希望落空了。他本人大概还不知道吧?由于他的做法太过极品,身边的人都联起手来哄骗、抵制了。
萧明玉大概率还是会随葬在皇帝身边,占用那个以她的名义安排的坑位。皇帝死后也要继续跟自己厌恶的妃子双宿双栖呢……这么一想,谢慕林竟然觉得还有一点小爽?
现在的时间不合适,谢慕林按捺住了自己心中的那点异样,沉住气,就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继续留在太后身边陪伴,服侍她在西宫中的起居饮食。
太阳渐渐偏西,外头的天空却依然还十分明亮。午后的暑气并没有半点消减的意思。太后这里因为身体偏弱,有些怕凉,没敢用冰,只是让宫人打扇子罢了,寝殿那头却已经有内侍悄悄送进去几回冰盆了。太后有些担心皇帝会受不了,但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什么。
皇帝如果觉得冷,燕王自然会让人把冰盆给撤了的。太后很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不过,如果皇帝真的……那冰盆就十分有必要了。这么大热的天气,如果宫里要办白事,冰是必不可少的。
太后面带悲色,低声嘱咐了永宁长公主几句。后者面露诧异之色,但还是点了头,急匆匆出去了。没过多久,她又折返回来,冲太后点了点头:“母后放心,都已经备下了。”太后低低叹了口气,便开始捂着心口,倚在引枕上闭目不语。
谢慕林有些担心地上前查看,却看到永宁长公主在给自己使眼色。她虽然有些一头雾水,但还是听话地退到了一边,不去打搅太后,心里猜想着太后让永宁长公主去做了什么?
天黑下来的时候,寝殿那边有了动静。
朱瑞带着高公公过来,请太后过去。
太后定定看了朱瑞几眼,面色又一次变得苍白:“皇上可是……可是……”几次都没把“可是”后面的话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了她想问的是什么。
“不是的。”朱瑞扶住了太后,低声安抚住她,“皇上有重要的大事要宣布,因此请皇祖母过去做个见证。皇上精神很好,刚刚还喝了半碗参汤,说话也有力气多了。”
这话没有安抚住太后,她的身体还摇晃了一下。身为人生经历丰富的大长辈,太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大儿子可能已经到了弥留的时候,所以才会精神好转。
这是回光返照。
太后强忍着悲痛,一手扶着大孙子朱瑞,一手扶着养女永宁长公主,慢慢走向了皇帝的寝殿。谢慕林在旁也猜出皇帝大概快不行了,沉默地跟在他们身后走。
一行人来到了皇帝的寝殿。殿中已经跪了一地人,有朝中的文臣武将,也有数位前来做见证的宗室长辈。病床上的皇帝,不知几时被换上了全套的冕服,只差了头冠罢了。他半倚坐在床头,面上带着不大自然的红晕,但双目清明,看起来竟然真的状态不错。
他还有力气冲太后笑了笑,道:“母后来啦,快请就座吧。儿子不能给您全礼,还请您多担待。”
太后一听,眼圈就红了,但还是微笑着说:“皇帝多礼了。至亲母子,何必讲究这些繁文缛节?”
燕王沉默着上前接手了永宁长公主的工作,与儿子朱瑞一左一右,扶着太后在床边一侧安放的圈椅上坐下。随后他就站在了太后身边,永宁长公主退到一侧,朱瑞拉着妻子谢慕林,站到了燕王身后。
皇帝微笑着跟自己的母亲对视几眼,又看向弟弟燕王、姐姐永宁长公主,还有立在边上的儿子们与长媳谢氏,便转头看向了床边的心腹大太监。后者点点头,唤来了在御前负责起草重要文书的三位翰林学士,摆开纸笔,为皇帝接下来要颁布的重要命令做好准备。
皇帝的身体状况虽然还不错,但这种状态是不能持久的,他也没打算说太多的话。接下来要颁布的旨意,事实上他已经拟定许久了,早已有了定稿。中午让翰林过来,只是起草最后的版本罢了。虽然当时被高阁老打断了,但腹稿已定,皇帝命翰林们誊写出来,并不费什么功夫。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翰林们将那份按照他本人的想法拟定的诏书,从头到尾向所有人宣读一遍。
皇帝先是回顾了自己成为储君时的经历,虽然没有提到“矫诏”的黑历史,但也承认当时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令先帝感到不满,但他都“很好”地克服了,并且在先帝临终前许诺会打倒权臣,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把曹家赶回了西南老家,没有让流着曹家血脉的皇子继承皇位。皇帝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先帝承诺过的一切,成绩还不算太坏。
皇帝又回顾了一下自己在位期间,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当中包括但不限于几次救灾、清理黄册以及燕王数次打退敌军、稳固边防等等。他着重赞扬了几位有功之臣的表现——当中没有高阁老,却有另一位目前不在朝的大将,以及燕王父子与仪宾袁燮。皇帝非常热情地肯定了自己的弟弟燕王为大明作出的贡献,盛赞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仁厚果敢的君子。
听到这些赞扬,高阁老一众人等脸都黑了,几乎按捺不住要跳起来抗议。
不过宣读诏书的翰林接着语气一转,就开始说起了皇帝的继承人。
皇帝历数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有什么缺陷,只得废储;次子有什么不足,又受外家罪过牵连,只能出继;三子如何不堪,只好废为庶人,放逐扬州;独四子聪慧孝顺,无奈年纪太小,不能得到朝臣们的信任与接受。
主少国疑,为了确保江山稳固,皇帝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第1643章 新君
谢慕林有些懵。
她怀疑自己刚才耳背听错了,不敢置信地抬起头来看向皇帝的方向。
然而皇帝表情平静,宣读诏书的翰林们也是一副淡定的模样,看起来并没有读错。
可是,无论是太后还是宗室长辈们,以及底下的一众文臣武将,个个都露出了震惊不已的表情,显然也都为自己刚才听到的话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