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emem于是林河和王梓哲尬在原地,推也不是收也不是,自我嫌弃地沮丧道:“呜呜恭喜升职。”
emem“大男人呜什么呜。”石漫没收,瞥了眼咖啡店外的商业街,“道歉的话,我想做什么都可以?”
emem两人立刻小鸡啄米点头,期盼地看着她,他们就怕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
emem石漫给了他们两百元,颇为女王地抬了抬下巴:“去给我买个全家桶,唔,还要玉米和草莓圣代,我要现做的……有什么疑问吗,小鬼们?”
emem最近的店在三条街外,来回要十多分钟。
emem她看着两人“就这么简单”的懵逼神情,恶劣地扯了扯嘴角:“还是这都做不到?”
emem“保证完成任务!”两人瞬间起立,英勇就义似的跑了出去。
emem“闹人的男生退场了。”石漫转了转吸管,捋顺的黑长发垂在身前,显得她格外乖巧,她就这么看过来,微微笑起露出牙尖,“现在是女生谈话会的时间。”
emem胡慧琳一直隐藏的紧张不比两个男生少,握着咖啡杯的手紧了紧,她下意识看了眼四周:“我、我,其实没什么大事,只是一些传言……”
emem“女生之间的八卦,我懂的。”石漫对她眨眨眼,将胡慧琳身上隐隐沾染的非常气息收入眼底,“我就爱听这些神啊鬼啊的。”
emem胡慧琳被她的美色迷住,也顾不上紧张了:“学校现在不是卷入案件被调查吗,最近都在家里等通知,新闻也报道了这件事,然后就提到了同一时间发生的画展夹带私货传教,虽然只是一些一闪而过的照片,还打了马赛克,但我、我也不确定,我好像看见了我现在公寓之前的租户。”
emem“在那些被带走的人里?”
emem“不是,是那些画里,有一张很像,这么说有点不太礼貌,但他的大小眼实在太明显了,使人印象很深。”
emem石漫察觉到她细微处的恐惧,推了推小蛋糕的碟子:“他有什么异常吗?”
emem胡慧琳顺着她的意思,吃了一小块,腮帮子鼓起来咀嚼,慕斯的香甜安抚了她:“我父母的工作单位离学校很远,而且经常出差,我又不想住校,他们就给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公寓,有时候一两个月我才回去一趟,平时不在我身边,所以不放心地拜托一楼的房东奶奶多照顾我一些。”
emem“有时候奶奶一家人还会留我一起吃饭,奶奶的女儿陈阿姨也是社区委员会的,我偶尔就会听到一些住户的事。”
emem“原来住在这里的叔叔……据说消失了很长时间。”
emem石漫来了精神:“怎么说?”
emem她看过所有参与本次画展教会案人员的资料,只有再犯人员,还没有“失踪过”这么明显特征的人。
emem“准确的说,”胡慧琳又紧张起来,“……是说他死了很长时间。”
emem她看到石漫微妙的神情,连忙摇手:“只是社区里乱传的,陈阿姨说,他之前夜里下班回家的时候,倒霉地迎面撞上逃走的小偷,被捅了好几刀,吊着一口气被拉去医院急救,就再没回来过。”
emem“后来他的父亲来退房子,陈阿姨还关心了两句,问是哪个医院,想去慰问一下,结果他父亲突然发作,像要杀了她似的,最后被劝开都一直嚣张地大喊大叫‘小昌没死你个什么都不懂的俗货’之类的,还有一些很难听的脏话。”
emem“于是那位小昌叔叔在意外中不幸身亡的消息就传开了,他们一家也再没出现过,陈阿姨的社区活动照里有他,我吃完饭帮忙打扫的时候看见过。”胡慧琳说,“看到新闻的时候,我们都吓了一跳。”
emem听起来只是一件误会造成的谣言,但如果没有死,他父亲被问到时为什么突然就崩溃了?
emem而这个小昌……就是她查到全家信教的参与者,但却不是以本人的形式参与,而是以“优秀的样品画”的身份参与,作为榜样提供给新教众学习,是已经成功从业火中重生的“凤凰”。
emem现实是,本人早就去世了,的确不是死于被捅的失血致死,不过也脱不开关系,是康复后在不可逆转的后遗症里,心理出了问题,自杀了。
emem而后不久,他父母也无法接受儿子的离世,也跟着自杀了。
emem只从表面看,是令人扼腕的家庭悲剧,但如果加上全家信邪.教的背景,就变得耐人寻味。
emem——浴火凤的教义就是涅槃而永生,“死亡”对于信徒显然有别样的意味,他们的死亡,究竟是被生活压垮下的解脱,还是业火中满怀敬意迎来的重生?
emem“一个传言。”石漫歪头,“这个传言照进了你生活的哪个部分,才会让你来找我呢?”
emem毕竟只是传言的话,没有特意把她叫出来分享的必要。
emem必定是传言和胡慧琳发生了“连结”,有麻烦诞生了。
emem“他遇害前没有进屋,是在进小区时撞上匪徒被伤,但到底是他住过的屋子,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多想……”
emem胡慧琳低声说:“我的屋子好像有不干净的东西,尤其是半夜,上周六夜里,我听到一个男人的尖叫,陡然惊醒后,又什么都没有,就像梦一样……可太真实了,而且一旦我要入睡,就会听到尖叫声。”
emem“最近的事?”
emem“就在画展被查封之后,一直到现在。”胡慧琳犹豫道,“我父母在出差,一时半会都回不来,他们就提议我回去住,反正都是一个人,但他们不在家,那边又没有房东奶奶一家,附近也没有同学老师,反而让我更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