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1 / 2)

云舒只觉得头皮发麻,因为程博士灼灼的目光已经看过来了。

“余子安说这诗出自西州的语文教材,而这教材是由太子殿下编写的。这诗的出处,还当问太子殿下。”

其他人纷纷惊呼,“莫非是太子殿下作的诗?”

毕竟此前从未听闻过。

云舒赶紧否认。

这诗如何能安到他的头上?

“是……一位故人写的。”

李老太傅也来了兴趣,“不知是哪位故人?如此才华之人,理当结交一番。”

云舒现在分外后悔自己当初脑子一热将学过的诗文,当做西州学生的语文教材了。

“是一位李姓故人,如今已驾鹤西去。”

众人纷纷扼腕叹息,如此惊才绝艳之人,居然已经仙去,实在是令人痛惜。

幸好,幸好他的诗,被殿下给传下来了。

程博士收拾好心情,开始读下一篇。

“这是西州学院梁方递上来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众人感同身受,听得心碎。诸王叛乱,不就正好合上此诗吗?

既然也是西州学院来的,莫非……?

云舒也不需要别人问了,待程博士读完后,答道:“这是一位杜姓故人的诗,他,也仙逝了。”

众人再次扼腕,“天妒英才啊天妒英才!”

随后,

“这是一位苏姓故人的诗。他,也仙逝了……”

“这是一位曹姓古人的诗。他,也仙逝了……”

云舒说到最后,整个人都麻木了。

众人也从一开始的“苍天无眼啊”,到学会了抢答“这位莫非也仙逝了?”

听到云舒的答案后,又一边惆怅,一边“果然如此”。

这些人信没信云舒不知道,他只知道再这么下去,他死去的故人快能凑成二十八星宿了。

大家虽然疑惑太子殿下的故人怎么那么多,还那么有才,还刚好都死了,但若说这是太子殿下自己作的,又绝无可能。

毕竟虽然每个时段人的心境不同,作出的诗风格会不一样,但太子殿下才二十多岁,就算一年换一个风格,那也得从三岁就开始作诗。

说来说去,还是只能相信,这是殿下认识了许多才华出众的“故人”。

第175章

此前一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才高八斗之人,也纷纷开始反思。他们的诗赋与殿下所说的“故人”相比,犹如萤火之光,若是取的是这样的诗才,那他们根本毫无胜算。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服。

当即有人起身对着台上老师们行礼,先礼后兵质问道:

“殿下当初说的是入会需交上自己的文章,如今西州学院的这些学子,交上来的俱是他人作品。虽说标注出自他们的教材,但这也是他人所作,与他们有何关系?

按照规矩,理当将他们驱逐出会。”

众人再次哗然。

这话,也没毛病。

但那可是太子殿下的门生,如此这般,岂不是很不给太子面子?

到了此刻,云舒倒是坦然起来。他也想看看这些孩子,如今到底长成何等模样了。

有人提出要将西州学院的人驱赶出去后,更多人开始附和。

台上的程博士并未出声,只是看着被众人讨伐的余子安等人,让他们自行解释。

余子安刚要说话,被梁方一把拉住,随后他起身,先是对着台上的云舒、李老太傅以及众评审老师行礼,随后又转身对众学子行礼,不急不躁倒是有些大家之风。

众人见状,也不再咄咄逼人。质疑之人也只冷哼一声,示意他有话快说。

梁方缓缓道:“李老太傅刚刚也说,科考已经从最初的诗赋,到了如今的帖经、策问、杂文、经义等多项。诗赋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只有诗赋可行吗?自然不行。”

“况且如今取士,诗赋的比重在降低。我相信诸位今日的文章,也不全是赋诗,应当更多人,答的是经义。”

所谓经义,便是从四书五经中择一句或是一段,叙述其出处并加以解释,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论述。

若是科考,这经义的段落自然是出题人出的,有难有易。若是不熟读经书,很可能连这段话出自哪里,都不知道。如今大家自带文章,自然是取自己最熟悉的一段,写出自己的想法。

虽比科考时的题简单,但也不见得就比赋诗简单。只能说各有优缺点。

对于习惯作花团锦簇诗文的人来说,自然是赋诗简单,对于读经书的人来说,自然是自选题简单。

众人闻言,俱都点头。诗赋所占分值确实小,大家都忙着低头读经书,在诗赋方面只是合规,并不出彩。

最新小说: 穿成了德妃的妹妹[清穿]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那个可爱室友背地里居然! 穿越女主的小丫鬟 入戏(作者:妄鸦) 和前男友穿到七零 侏罗纪志异 美综世界的水深火热 在海贼世界的日子 权门贵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