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理一国之诸候,便连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更何况于百姓臣民?因而才能赢得民心尊奉,助其祭祖继业。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于民众间,当和顺相处不兴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蛮横势必灭亡,居下层而为非作乱难免刑法惩治,与民争斗会引相互残杀。此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即便日日用心取三牲肉食供养高堂父母,也为不孝之人。
如此对应两刻,十一娘竟无半息迟疑为难。
这当然是她留心到萧氏那轻微不满神色以及规则上的偏心,揣摩出是要让小九受挫,让那小子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今后莫再狂妄自大,是以才这般毫不藏拙对答如流。
嘴巴上顺畅了,一时就疏忽大意起来,当小九几乎气急败坏问了一句:何谓四海?十一娘想也不想就张口答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小九又再追问:何谓九山?十一娘又要接口,却突然被韦太夫人打断
等等,四海之典出《尔雅》,九山之记更在《周礼》,小九,你可违规了,只十一娘如何会知四海,不是说正在诵习《论语》,难道已经涉及《尔雅》了?
十一娘默默冷汗,只图顺畅,险些露馅,可她很快就找到借口:儿并不知《尔雅》,只是在归京途中,听贺十四郎与王七郎提起。
韦太夫人才觉释然,这时赞道:十一娘果然强记,我看,《千字文》与《孝经》她竟能倒背如流。
萧氏也说道:小九,到这地步,也算胜负分明了吧,你可服气?
十一妹果然天资聪颖。萧九郎先是赞了一句,哪知接下来却立即质疑萧氏:不过姑母,我之问,十一妹固然都能解答,也只能说明的确能熟记《千字文》《孝经》二篇,最多暂时不分胜负,如何能算优胜?
萧氏气结:规则在前,你当时也无异议,这时却又狡辩?神色就沉肃下来:小九,你可知君子品德,应言出无悔?更休论己不如人却还傲慢不服。
萧小九倒也有些惧怕他这位姑母,咳了一声,仍小声嗫嚅道:明明姑母偏心,十一妹只习了《千字文》《孝经》,又不算难,倒背如流分明我也能做到除非是十一妹也将我难住,我才服输。
这根本不可能嘛,十一娘再怎么聪颖,书读得有限,哪能刁难住小九,萧氏只觉无可奈何。
哪知这时,十一娘却说道:九表兄此话当真?
第43章十一娘升迁
十一娘之所以主动应战,是见萧氏并不似外家其余尊长对小神童只知宠纵,反而有严加管教意向,十一娘也确实认为让这孩子吃上一回挫折,也好懂得谦逊自省,对将来更有益处,萧氏既然乐见,那么她当然要抓紧这个再得嫡母欢心机会。
因而在得了一句萧九郎当然当真之后,十一娘又添一句:我读书确不如表兄多,只记性不错,但凡旁人说过之辞,只要我有心,都能记住,故而这回所考,便是博闻见识,也许并非出自书本,倘若表兄答不上来,可别再找借口。
倘若我见闻不如十一妹,自然甘拜下风。萧小九想也不想就答。
十一娘心中也早有盘算,她固然不知萧小九读过多少经义诗赋,想他这时年岁,应还不至于接触太多杂书,莫如将前世闲睱时翻阅那些杂书所记用来考较,刚才萧小九既然提到四海九山,不如便继续用那地理山川之题,也好全都推在贺十四与王七郎身上,就算事后问起,两人也会帮她圆转。
于是问道:表兄可知樵风径?
小九当然闻所未闻,整个胸有成竹都呆怔现场。
是在会稽平水,传为郑弘采薪拾箭偶遇仙人处表兄可听说滟滪堆?
小九:继续胸有成竹呆怔。
是在瞿唐峡口,说是有孤石,冬季出水二十余丈,至夏即没入土。人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以为水候。又传庾子舆奉父榇还巴东,至瞿唐,水壮。子舆哀号,峡水骤退,舟得安行。引人称叹曰滟滪如幞本不通,瞿唐水退为庾公。
说出这一典故,十一娘紧跟又问:表兄可知姑孰有一境,水深不可测,相传其下多怪物,曾有温峤燃犀角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怪状,有乘车马、著赤衣者。是夜,峤梦一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事相窘?峤觉而恶之。未几,因齿疾拔齿,中风而卒。
话音刚落,另一小九再也忍不住兴奋,只听她兴灾乐祸说道:九弟,这回可心服口服?十一妹出三题,你一题不中,还有何话说?
萧小九大抵还从未遭遇这番惨败,只觉不敢置信,何况再被冤家柳小九笑话,这时仍不服气:十一妹出这三题均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