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怀疑汝阳王才是真正背黑锅者,匿书案的主使其实是晋王烨。
做为太后多年以来的心腹大患,却如此坚强地存活至今,徐修能必然不信晋王烨如世人眼中所见那般一无是处只知胡作非为。
也确如徐修能所料,倘若没有匿书案发生,没有仁宗病危之时那一系列的剑拔弩张,没有陆离、十一娘在危急时候心有灵犀的供辞,没有贵妃的焚宫殉情,没有汝阳王一党的质疑,就算贺烨当真没有异心,太后也不会容他继续活命。
更加关键是,仁宗帝的死亡并不在众人预料,从病危到驾崩,经过紫宸殿先后两次禁严,贺烨的确没有操纵匿书案以及蛊惑汝阳王作为出头鸟的机会,这才是太后断定贺烨无辜而汝阳王才是主使的决定性证据。
那几日以来的诸多情势,只有少数人得知,徐修能并不知情,但他却有非同常人的敏锐感,所以才会怀疑贺烨。
十一娘当然不会为贺烨分辩,力证晋王无辜,她只是莞尔回应:徐舍人分析甚有道理。
这样的反应并不在徐舍人预料,他微扬眉梢:可显然,事实真相并不是如此简单,太后圣明,当然不至于连显而易见之蹊跷都未洞察,在下情知小娘子知察甚多,故而才望小娘子能为在下释疑。
竟然是直接了当的刺探禁内!
第459章早吗?
面对着用意不明却必不简单的请教,十一娘当然不至于实话直说,女孩神色依然冷静沉着,一双清澈的眼睛不避不让的迎视着男子颇为锐利的注视,只眼底的幽凉里,渐渐浮现了笑意:十一虽非正式职官,可因奉太后嘱令秉笔拟诏,亦知严禁漏泄一则,恕十一不能为徐舍人释疑了。
没有惊慌失措地摇手否定知晓秘情,更加不曾轻易泄露,甚至不似修能意料当中板脸训斥厉声送客的态度,倒省却了他那番剖析厉害的提醒。
徐舍人虽然甚想摸清晋王底细,并有求娶佳人珠联璧合的愿想,当然也不可能如此冒昧直接刺探禁内,否则也不会先用分析案情这么一个不违禁法的切入点,如若十一娘毫不设防抒发见解,以纠正他那番因为知之不详的谬误之见,那么也只是一个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庸脂俗粉,当然会让徐舍人毫不犹豫地终止渴慕之情,从此敬而远之天各一方。
正是因为十一娘格外顺利地通过了第一轮试探,徐修能才会直接刺探禁内。
他相信以十一娘的智慧而言,就算会直接拒绝泄密,却不可能将他的言行捅去太后跟前,告他一个刺探禁内之罪太后自从动了心思任职一位起居舍人,除他这个备选以外,贺湛与薛陆离也有莫大机会,韦相国大力举荐贺薛两人也不是机密,可最终还是他略胜一筹,十一娘与贺、薛二位的密切关系更加不是机密,若无凭无据便状告太后跟前,反而会让太后起疑,他自信有自辩脱罪的能力,反而让贺薛二人担上为图太后亲信挑拨是非的罪行。
当然如此一来,他再无可能与柳十一娘及其身后势力结盟,反而会结仇,因此倘若不是对十一娘的智慧甚怀信心,也不会有这么一番关系厉害的谈话了。
然而十一娘的回应这时却让徐修能心花怒放。
虽然没有泄露禁中,但却就是如此简单的一句话里包涵再明显不过的暗示:匿书案的主使决非晋王烨,当中果然存在罕为人知的隐情!
于是徐修能端直了身躯抱揖而礼:在下虽有触律之行,然而并不存居心叵测,在下所图,无非是对太后尽忠而已,然反复思虑,确以为相比汝阳王,晋王烨才更应该防范,却忧心不明内情贸然禀谏,会触犯太后,小娘子深得太后信重,故在下方有请教之心。
为了表达意欲结盟之诚意,徐修能干脆直言提醒:小娘子虽说聪慧才智,然长居宫廷实在应当处处小心方能规避险恶,在下其实深为小娘子处境担忧,韦太夫人虽为京兆柳宗妇,然令尊却远不如源平郡公更得信重,否则小娘子豆蔻之弱,亦不会深涉诡谲之中,小娘子为了家族兴旺而力担风险,应得多少须眉敬佩,在下不才,唯有绵薄之力,若小娘子不弃,在下誓必尽力。
太夫人为了打消太后防范,多少年前就故布迷雾,与柳姑丈明和暗隙的计谋不仅成功蒙蔽了太后,果然也让旁人中计,徐修能自认为看穿了韦太夫人为争太后信重压制源平郡公的打算,对十一娘表达了自己的惺惺相惜,不过当然明白这空口白牙的诺言不足以让柳十一娘心怀感激,顺理成章地握住他主动伸出的手臂。
便又说了一件偶然窥破的秘密:太后对圣上教导甚严,也是为了能让圣上将来成为一代明主,可小娘子似乎却因心软而对圣上怀有同情之心,此事虽不算过错,可宫廷险恶,甚多口是心非者,就怕有那些居心不良之辈中伤小娘子因圣上之故对太后心怀怨谤。
十一娘垂眸:那天她真是大意了,对贺洱的处境一时同情,原也是因为站在僻静处,只料身边没有闲杂,故而才显现脸上,却不料转身就与徐修能来了个面对面,当时心中就是一沉,果然,被这敏锐之人洞悉了心情。
这时却莞尔一笑:十一心领徐舍人好意提醒,不过十一对圣上并非心怀同情,更加不觉太后严教圣上礼矩便为苛厉,只不过看不惯诸多宦婢眼见太后严教,对九五之尊冷嘲热讽甚至不敬苛责,这事若不禁止,反而可能让百官误解太后,故十一已然向太后谏言,太后原不知宦婢竟然有此冒犯之罪,已经嘱令窦侍监约管责斥,故徐舍人大可不必为十一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