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傻子教授说:“日俄战争后,出现了近代护卫舰和水上飞机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发挥了重大作用,出现了航空母舰、反潜舰艇;水面舰艇普遍加强反潜武器。”
指挥员李君说:“战后,各国成批建造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航空母舰和其他小型舰艇,勤务舰船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舰炮口径不断加大,爆炸弹,取代实心弹;19世纪中叶后,后装线膛炮,逐步取代前装滑膛炮;旋转炮塔炮,逐步取代舷炮。”
刘傻子说:“随着舰炮破坏力的提高,迫使大型舰艇装设舷部和甲板的装甲防护带。19世纪50年代开始,装甲舰和装甲巡洋舰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舰队的主力。”
指挥员李君说:“19世纪下半叶,钢铁逐步成为主要造船材料,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耐用,排水量增至万吨以上,同时,水雷和鱼雷陆续装备舰艇。1877年,英国研制出鱼雷艇。”
刘傻子说:“1892年,俄国研制成布雷舰。接着,各国陆续建造鱼雷艇和布雷舰并用于海战。水雷和鱼雷装置,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也给军舰带来新的威胁,迫使大型军舰设置水下防雷结构。1893年,英国建成专门对付鱼雷艇的驱逐舰。”
指挥员李君告诉大家说:“20世纪初,出现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潜艇。俄国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批扫雷舰艇。如果,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拥有自主发展的先进航海科学技术,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航海强国。”
刘傻子、王可博士、沈琳警官与高敏所长商量了一下,刘傻子教授对指挥员说:“指挥员李君同志,我们想去参观潜艇好吗?”
指挥员李君说:“可以,我带你们去参观潜艇。”海洋奥秘探索行动组来到海洋博物馆潜水艇厅,参观潜艇的模型。
李君说:“潜艇,又称为潜水艇、潜水船,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艇体多呈流线型、水滴形或者雪茄形,以减少水下运动时的阻力,保证潜艇有良好的操纵性。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
李君的介绍,让梦弟知道,潜艇内部主要有艇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导航系统、探测系统、通信设备、水声对抗设备、救生设备和生活设施等。
李君指挥员为了让梦弟、小波、小明、小聪、小燕子熟悉潜水艇,安排他们去坐潜艇,在海底周游了好几个小时。潜艇在水中行动时,李君指挥员给他们介绍了潜艇的各个部位,告诉他们说,潜水艇的水下排水量500~30000吨。海军舰艇导弹发射瞬间,一般水下航速15~42节,续航力4000~20000海里。
“我们在海底容易被敌方发现吗?”梦弟问。“傻梦弟,潜艇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小聪说。
指挥员李君说:“梦弟,小聪说得对,潜艇可以利用水层进行掩护,并且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我们这艘潜艇,能够在海底活动一个月不上水面。”
潜艇载着梦弟、小波、小明、小聪、小燕子在海底行驶,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令人眼花缭乱,海底的山脉、海沟一一呈现。
指挥员李君告诉梦弟、小聪与小燕子说,潜水艇的指挥中心,有通气管及无线电通信、雷达、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无线电定向仪等天线的升降装置。艉段主要安装有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在艇身两侧一般还安装有声纳基阵。
忽然,指挥员李君接到上级指示,说是南海海域的渔民的船舶被一艘外来战舰骚扰。指挥员李君请示上级后,在海底发出了一枚鱼雷示威,没有想到,这艘国外的战舰,丢下了一个深水炸弹。指挥员李君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下令:“立即采取行动,发射导弹。”敌方舰艇被击中,吓得慌忙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