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山位于钓鱼城正南面中段的位置,是全城的制高点,但面积只占全城的两成,是一块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两里的小山头。
而且钓鱼城内的农田区,原本是布置在城最西侧、濒临嘉陵江的悬崖台地上,所以一旦刘璝退到了钓鱼山上,就意味着守军彻底失去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区,没有了任何补给造血能力。
山头上的城墙、工事也谈不上坚固,纯粹就是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天然就很险要——山头比旁边的平原台地要高出两百米。
可以想象,在东西两侧各五六百米长的山坡上,垂直海拔要拔高两百米,那几乎是全程三十度的陡坡了。稍微沿着山道设置陷坑鹿角、尖桩栅栏,就能恶心你很久。
不过这些工事也就只是麻烦,并非无解。李素正好演练一下配重式投石车层层推进的攻城拔寨战术,让部队更好地磨合一下,尽量少用人命,多用器械,彻底拔掉最后的钉子。
配重投石车发明至今,也快小半年了,无论在剑门关还是在钓鱼城,之前都是扮演骚扰的角色,没有决定性地攻下过什么城关。现在临门一脚了,自然要好整以暇锻炼部队。
而且趁着这个时间,李素也提前向刘备报捷,让后续主力大军尽快南下集结,为这儿战役彻底结束后、进一步蜂拥杀入江州、再逆流而上取成都平原做准备。
刘备的主力部队都是北方人,除了新收服的板楯蛮之外,其他大部分部队都是怕热、怕亚热带疾病和瘴气的。所以六月、七月这两个月,一直宅在汉中也不敢有什么大的举动。
哪怕之前不得已被派来跟徐晃换防的替补部队,到了地方之后,热病、瘴气病还是不少的。临时非战斗减员都几百几百的增加。
幸亏李素坚持让所有人不能喝生水、不能随地排泄,用军令来严格约束卫生条件,才确保八成以上热病和水土不服者都能挽救回来,不至于永久丧失战斗力或者病死。
而要彻底适应南方的气候,对于那些幽州部队而言,没个两三年的缓冲期是不可能的。计谋和当时的医学对这个问题都无解,这是自然法则。
等李素的预报捷信送到南郑,差不多该是八月中旬,躲开了巴郡最炎热的酷暑。刘备整顿好援军水路行军到江州,差不多也是八月底九月初了,正好利用秋高气爽再扩张一波地盘。大部队要是来得太早,也会导致南线战场军粮消耗过快,从汉中过来转运不及所以兵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越多越好,得用得着了再调。
一切都如计划一般进行,八月二十二日,赵云率领近万人的幽州骑兵、乌桓突骑主力,率先赶到了钓鱼城战场。
因为益州的地形问题,赵云的骑兵自从入川就没打过几场像样仗,上一次大放异彩,还是去年年初诱敌出阳平关后围歼的那几场战役,后来就整整歇了十五六个月,一直吃干饭、训练、维持治安。
现在,总算要突破山区,沿着长江进入成都平原了,可以一马平川野战分割敌军发挥一下。
赵云赶到后第三天,八月二十五,刘璝部最后的死硬抵抗分子,正式被彻底歼灭,钓鱼山上的营寨城垒据点全部肃清,钓鱼城战役正式结束。
累计算下来,整个战役期间周泰徐晃共计俘虏了六千人,其中四千多是益州本地兵,东州兵只有不到两千。
守军总人数三波加起来应该是九千多,也就是说有三千人死了。经过清点,防守方战死和受伤缺医少药的,只占了四成左右。
还有六成也是因为炎热导致的周边疾病、瘴气病、缺乏柴火侥幸生食导致的肠胃传染病,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东州兵患这种病,谁让东州兵也是雍凉流亡过来的北方人呢,水土不服肯定比本地人高无数倍。
这些都跟李素收买内奸给刘瑁下毒没关系,刘瑁只是吃鱼生拉肚子拉死传染了身边的密切接触的几十个人。只能说北方人入川,而且第一年就来了最热的火炉地区,以当时的卫生条件,高强度战争环境下,病死一小半也正常。
别说是交战部队了,连李素这种那么注意宅家防止曝晒的人,都被这地方的炎热热出心理阴影来了,以后他夏天绝对不会呆在巴郡,哪怕呆在成都也凉爽好受一些。
另外说句题外话,自从徐晃的部队在围城时被热病瘴气困扰,李素就果断下令允许徐晃移动扎营地,从春天时的露天暴晒营地,向相对荫凉的区域转移。
这一点其实是有点冒险的,因为按照兵法里那句经典的“包原隰险阻而屯兵者,此兵家之大忌也”,盛夏移动到荫凉的地方,是容易被敌军偷袭埋伏火攻的。
后世刘备的夷陵之战,发生地区也就从巴郡的钓鱼城、江州一带顺流而下、过长江三峡而已。那边的气候还不如江州这边炎热、纬度低呢,刘备不也是六月份最热的时候忍不住移屯荫凉之处被烧了么。
不过,李素当时让徐晃移屯,还是留了后手的,他也让甘宁、周泰另外领南方兵设伏、暗中成犄角之势。而刘瑁当时已经被之前陆路水路两次围城打援战打出心理阴影了,他又没有陆逊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