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百官的考功当然是吏部的职责,但那些比吏部尚书还大的官,基本上都是皇帝说了算或者三公集议,吏部尚书就是个备案的。
董和当众大声宣读了相关文件,李素之前被大伙儿提到的几项功绩,果然都顺势写在了里面。
当然,明面上写出来的东西,跟私下里可以拿来说的东西,还是有一点出入的。
首先就是李素跟蔡邕编造《史记索隐》给四夷领土造核心的功劳,这其实是去年各项功劳里最大的,毕竟是为朝代领土提供正统性依据的事儿,而正统之功在封建王朝从来都是很重要的。
但这事儿不好拿来明面上说,所以只是轻描淡写写了个修史之功,还是写在最末尾,典型的“朝廷旨意字越少事儿越大”。
相比之下,去年因为刚刚第一年正式实施工商税法改革,实际开卖工商税债券,还卖出去了好几十亿近百亿。虽然立法的功劳再前一年就立完了,今年只是实施。但这些东西比较容易上镜,数据漂亮,就在表彰功绩的诏书里大书特书。
连带着还导致刘巴、诸葛瑾、孙乾等人也顺带着被嘉奖了,这些文官原本没有军功,很难封侯,而且官职也不高,只是尚书级别,之前三公里那些没军功的高官也才封到乡侯。但这一波,把刘巴孙乾等人也提到了乡侯。
而昆阳之战的功劳,定的是诸葛亮首功,关羽、高顺其次,李素再次,毕竟李素只是一开始跟诸葛亮合谋定了诱敌之策。
而武将们这次功劳普遍不如定策者高,主要也是反击阶段确实没拿到多少土地,只是歼灭有生力量和大量缴获。
关羽已经是大将军了,升无可升,这点歼敌的战果也不足以封公爵,刘备只是把关羽之前的封地封邑再加一下。因为封公爵之前需要先作为县侯有三个县、两万户,然后再封公,升迁的梯度才比较平稳。
高顺之前的将军位不算高,刘备刚称帝的时候他是安南将军。建国后数年来他负责练兵工作,军事上都是负责荆北防区,常年“中线无战事”,也捞不到功劳,也就在四平四安级别没怎么挪。
刘备当然也知道练兵也是要事,但无奈“非军功不得封侯”这祖制前几年还没彻底改革掉。练兵的成果又不好量化,所以这次算是夹带私货,趁着高顺稍微有点杀敌拓地的功劳,就给他从重封赏。
最终,刘备决定加封高顺为镇东将军——本来倒是考虑到高顺一直在南方,之前给的也是某南。但因为几个月前给赵云、太史慈、魏延那波人加封的时候,太史慈已经把“镇南”这个坑占了,刘备就顺势让高顺镇东。
而且高顺主持中线战区荆北战场的防务,以后也不需要面对南方的威胁了,江东早就灭了,未来就只对付曹操。
一般朝廷旧制,四“征”将军是主动出击平定外夷的,四“镇”是确保地方防守反击的。高顺的人设就是练兵加防守反击,说是“镇东”也挺贴切。
关羽、高顺之余,当天封赏的重头就是诸葛亮。
因为如今已经过了年关,再稍微过几个月、等到诸葛亮生辰一过,他就十足二十周岁了。而二十岁的诸葛亮,过去几年已经做过了太尉长史、大将军长史、兵部尚书,地方职务则是河东太守、河南尹。
现在立了新的功劳,还要往上升,就比较难操作了。
刘备考虑到未来一年不会有大的战事,主要是北方张飞那一路要对付幽州,而中线战场不用打,就准备把诸葛亮的大将军长史职务卸掉换个略高一些的。
毕竟大将军长史的品秩不高,只是实权比较重,是大将军身边的头号军师参谋。从级别和俸禄来看,比河南尹或者兵部尚书差多了。
考虑到新的一年,诸葛亮的恩师李素也要任丞相了,而且和平年代诸葛亮跟恩师搭班子搞内政比较多,军务会闲一些。刘备就把他从“大将军长史”调为“丞相司直”。
本来如果是平调的话,“丞相长史”和“大将军长史”相比,品秩是一样的,但丞相长史排名更靠前。而“司直”这个西汉时就有的丞相属官重设,级别又在“长史”之上了。
司直是丞相的专属属官,不像长史那样每个三公都有自己的长史。所以东汉不设丞相以来,也就没有司直,现在重设丞相才跟着恢复。
司直的职责是帮助丞相监察百官绩效,也兼顾核查官员不法。东汉没有司直之后,权力拆分出去,一部分工作就被司隶校尉取代了。
李素当丞相之后,之前的司空肯定要拿掉,而总督职务也要拿掉。诸葛亮的资历直接接任“司隶校尉”容易被人诟病,主要是太年轻。
所以让他以“丞相司直”的身份,行司隶校尉事,是比较妥当的。
百官听了刘备的封赏之后,直呼这是已经演都不演了:
还说什么“目前只是决定要设置丞相,但不知道丞相是谁,上元节朝会还要讨论”,但这个还不知道是谁的丞相的司直,却已经配好了,是诸葛亮来当,负责全方位辅佐丞相的工作。
那还有谁可以当丞相?这不明摆着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5shuwu.com。手机版:https://m.25shu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