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杨广又看不到任何报仇的希望,又不想隋国被大秦灭调,而为了给隋国留条后路,于是就盯上了西域这片地界。
杨广深知一旦大秦伐隋的话,隋国不可能守住西凉和海州,而西域的环境虽然差了点,但有丝绸之路在,却是一点都不穷,而且还没有太强的势力存在。
隋国若能将所有势力都灭掉,并将其整合起来的话,同样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就算没了西凉和海州,也依旧是一方强大的势力。
至于大秦会不会又盯上西域?那就是之后的事了,现在考虑还太早了点。
杨广连眼前的事都快顾不上了,又哪里还会考虑以后的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隋国对于是否征讨西域,内部的分歧也很大。
以杨爽为首的激进派,认为柿子捡软的捏,在打不过大秦的情况下,出兵西域好处大于坏处,所偶一支持出兵讨伐西域。
以杨素为首的保守派,则认为前两次征讨都未能尽灭西域诸国,足可见西域并不是软柿子,而且西中原才是重中之重,大秦也未必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中原。
在这个时候出兵西域的话,万一中原发生变局,隋国就算是想参与也来不及。
所以,以杨素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在出兵西域,认为应该在观望上一段时间才保险。
杨素虽领军连灭了西域九国,并将打下了的领地,设立为天山、伊州、高昌三郡,却依旧对西域的化外之地不甚看重。
杨素觉得东方才是世界中心,一旦隋国重心向西转移的话,这辈子恐怕都打不回来了,所以极为反对杨广在这个时候征西。
隋国内部两派的主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杨广都已经对抗秦联军失去信心了,也认为魏宋明三国必被大秦所灭,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自然不可能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了。
杨素见杨广不听人劝,一意孤行的非要征西,也只能赞同隋军西征西域,但却提议拉上季(姬)昌和李嗣源一起。
杨广听到此言之后,顿时眉头紧皱起来,他已经将西域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自然不想让季昌和李嗣源来分自己的蛋糕。
姬昌虽是被迫降的隋,可其身份毕竟是李唐陇西太守,再加上手下还有三万汉羌混编军,所以才归顺后杨广封为了伊州太守。
伊州郡也就是后世的哈密地区,领土面积很大,但却人烟稀少,共有十三县之地。
姬昌虽被杨广封为伊州太守,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他能够管辖的城池只有一座,而且还没多少人口,根本不足以供养三万大军。
由此足可见,杨广表面上虽接纳了姬昌,可心中从未放下对姬昌的防备。
杨广就是想等姬昌进入西域后,通过卡姬昌粮饷,或其他政治手段,以逼姬昌逐步退让,直到彻底放弃手中兵权,为自己效命为止,却没想到姬昌的手段,远比他预料的还要高明的多。
杨广政治属性只有九十多,在诸王之中的数值是最低一个。
从他明明占据了丝绸之路,能够靠这条商路源源不断的获得财富,却依旧把隋国发展的这么穷来看,就足可见其政治水平确实不算多高明。
姬昌的政治属性却高达100点,是黄金政治级别的治国大才,杨广想跟他玩政斗属实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杨广不给姬昌发粮饷,姬昌就打着隋军的旗号,领军前去劫掠西域诸国以养军,同时还加剧了西域的矛盾,并且还让杨广来背黑锅,可谓是一举三得。
至于杨广的其他逼迫手段,也都被姬昌给巧妙的化解了。
不过姬昌时不时的就要被杨广找麻烦,并且还要警惕西域诸国的报复,可见他在西域的日子也不好过,就算不是如履薄冰也差不了太多了。
直到李嗣源也进入西域之后,姬昌的日子这才好过起来。
李嗣源是蜀汉册封的陇西王,这个身份在蜀汉没有多少用出,但在蜀汉的盟友隋国这里却有大用。
蜀汉是除了吐蕃之外,隋国唯二可以在关西拉拢的势力,李嗣源又打着蜀汉的旗号,率两万八千大军和一万两千军属和工匠过来避难,作为盟友的隋国自然不能对其下手。
杨广早就猜到李嗣源不怀好意,毕竟李嗣源明明只有四万人,却找他要十万人的口粮,可让杨广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是李嗣源会盯上了西域。
李嗣源离开海州,进了西域之后,就赖在西域不肯走了,而且还背着杨广,主动联系上了季昌。
季李两家联手,对付西域本土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灭了两个小国,这才在西域彻底站稳了脚跟。
直到此时,杨广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一直看不上的西域,在很多人眼中竟然是快宝地。
前有姬昌,后又有李嗣源,都前赴后继的往西域挤。
这也让杨广意识到西域的重要性,所以在对中原战局彻底失望之后,才会将西域当成隋国的后路,并发动第三次西征。
只是杨广醒悟的有些晚了,因为他的放任,季李两家已在西域形成了割据之势,并且尾大不掉。
杨广已将西域视为禁脔,并且还想打压季李联盟,自然不想和其分享西域的土地和人口,可杨素却提议拉上姬昌和李嗣源一起出兵,这自然让他非常的不满。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5shuwu.com。手机版:https://m.25shu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