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的另一边是小橙。他们都紧张得没心情说话。
美国西部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小时。
当前国内正是上班时间,萤之森的同事们都聚在会议室里,用外网观看颁奖典礼直播。他们一定也很紧张吧。
晚会开始了。
首先是这一届电影节的闭幕仪式,主持人在台上声情并茂地对影展进行总结。
然而时玥听得并不太懂。胡萱更是完全听不懂。师父和小橙都在美国进修过,听力应该会比她们好很多。
闭幕仪式结束,颁奖典礼开始。
帕克城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不像国内一些电影节那样,排场很大。他们的颁奖仪式简洁而有分量。
主持人先从最重要单元的奖项开始颁奖。
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纪录片奖……
主持人喊出了一部部获奖作品的名字,台上大屏幕也定格在台下获奖人的身上。
获奖人无一不激动地泪流满面。他们逐个上台领奖,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
这些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新人,说着世界各地的英文口音。
时玥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还是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
作为电影同行,尤其作为捉襟见肘的独立电影同行,她实在知道作品能走上这个颁奖台是多么的不容易。
独立电影人们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这届获得“最佳观众纪录片奖”的作品,是中东的一家四口人在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难民路上,用三部手机拍摄的素材剪辑而成的。
导演到现在还没获得合法护照,没法前来参加影展,只能由主办方把奖杯寄过去。
政治灾难是特殊地区的艺术家们遇到的难题,而其他地区的电影人最普遍的困难都是缺乏资金。
想做好电影,没有钱真的太难了。
电影是艺术领域里最逃离不开铜臭味的。稍微了解电影制片的人都知道,电影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镜头,都是金钱在流淌。
时玥记得,之前工作室里有人向小橙打听去美国学电影的事,大家对国外电影专业昂贵的学费感到咂舌。
师父笑着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影专业的留学费用特别贵吗?我的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学费贵,就是为了让那些没钱的人在求学之路上就能迷途知返。”
可能这是一句笑话,但对于电影人而言,梦想没有金钱的支撑,根本没法存活。
而独立电影很多时候由于坚持自己的表达,不愿迎合大众的口味,不得不站在资本的对立面上。
就像他们的作品《南亭之夏》,影片里有不少关于人性的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死亡的关系……很多话题是商业电影不愿冒险去涉及的,然而他们还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