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节(1 / 1)

??恭听天后这番话。

??天后语气颇多感慨,说起的是母亲养育孩子的拳拳之情:“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

??在养育之恩上,母亲比起父亲,更重!

??十月怀胎,生恩养恩,是真的以心血化作了孩子。

??天后感慨过后,语气转为疑问:“若父在,便只为母服一年之丧期,岂不是报母之慈有缺?礼法如此规定,岂不是令‘有心’之孝子为难,更伤人子之志。”

??姜沃略微垂首莞尔:朝臣们最喜欢道德绑架,如今便自己也试试。难道他们敢说自己‘无心’为生母守孝三年?

??天后之言掷地如金石:“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

??“自今此,父在,亦为母服齐衰三载!”

??*

??“姜相。”

??“臣在。”

??姜沃再次持笏板上前,简简单单两个字,却令立在丹陛之上的媚娘,觉得安心。

??天后道:“姜相拟诏。”

??“大礼聿修,颁示天下,制敕既改,此为永式!”!

??第244章新的规划

??吐谷浑,沙州。

??黄沙之地,数十里草木难生,只有一种极为耐旱的‘紫花草’偶然可见。烈日当空炙烤万物,外头热的甚至会出现雀鼠同洞的情形。

??故而正午时分,露天之地是人影全无。

??文成也正好有时间,坐在屋里细细看最新的报纸。

??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事记版面里的那条‘天后下诏改丧服制,自今后,父在,亦为母服齐衰三载。大礼聿修,颁示天下,此为永式。’

??文成甚至出声读了一遍,不由两靥含笑。

??她们做成了。

??*

??说来,自从有了报纸后,文成是期期不落的看,尤其是这一年多又加了各种京中‘大事记条’后,她更是会每一份都仔细收藏起来。

??正因身处边疆,山水迢迢,文成才更体会到报纸的分量,其上信息的要紧,以及将来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如她这般能得到京中宰相甚至是天后亲笔书信的人,实在是特例。绝大部分远离京城的边官,又没有京中人脉(有的话可能也不用到边境做官),对京中消息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如今却有这样一份报纸,上面写着京中最近的大事。

??能让他们这些千里之外的人,也知道朝堂上又有什么庭辩,又有什么新的风云变幻。

??实在是甚为宝贵。

??在京畿附近的官员眼中,所谓报纸最要紧的是其上的诗文和助人成名的价值,但在安西等边地,大家最先传抄的当然都是各种‘中央’动态和新闻。

??而报纸在当地官场传抄风行到什么程度呢?

??文成只通过西域之地各州便知:因原版报纸数量还是少,想看到报纸的人又太多,以至于不但催生了专门负责抄写报纸的‘抄报员’职业,甚至还有了专门负责检查被抄写报纸的‘保头人’职业!

??到底报纸是京城中‘出版署’官方出版物,为防止抄写人擅自增减报纸内容,恶意传播错误消息,各州县都设置了‘保头人’。专门负责检查官方抄报人的抄写内容,还会去民间溜达,抽查坊间有没有人恶意造假报。*

??管中窥豹,只从这两个新职业的出现,就可知报纸的紧俏。

??每旬报纸到后,那一两日安西的各级官员,口中谈论的就都是京中的最新消息,以此为风潮——谁得知的‘新闻’越早,说明身份越高,越早拿到报纸。而两天后还不知道京中新闻的人,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话,显得很没有面子。

??文成是最清楚报纸起源的人之一。至今她手里还有一份珍贵典藏版,印自滕王阁上的报纸。

??她捏着报纸,想起京中故人们,不由含笑。

??而文成也嘱托过安西大都护薛仁贵,每次到了安西的报纸,一定给她留两份原版的——之所以是两份,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给弘化公主的。

??弘化公主,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之王后,是比文成更早和亲西域的公主。

??文成在吐谷浑练兵,于大唐得到的是天后鼎力支持,在吐谷浑得到的就是王后弘化公主的支持。

??吐谷浑久被吐蕃所威胁,只能背靠大唐,因此弘化公主在吐谷浑地位颇高。又因国王是个胆小优柔寡断之人,许多事索性就交给王后(反正作为属国,吐谷浑的军国大事原就是王后背后的大唐说了算)。

??弘化公主也不是软弱的姑娘,她这些年风浪经得很多:当年刚和亲过来时,十几岁的小姑娘,就遇到了吐谷浑谋反的丞相想要挟持她,去投奔吐蕃……可见吐谷浑不但外忧还内乱。[1]

??而弘化公主能在这样的国家,牢牢稳稳待了三十年,如今还可以自行做主,划出少有人烟的沙州来专门给文成练兵,可见其能。

??文成刚开始看报纸的时候,就见门帘一动,正是弘化公主进门,一见桌上就爽快笑道:“我就算到报纸该到了。”

??她走过来坐在文成对面,因走的急,发上王后特有的金花冠上的几枚金花略微晃动,在烈阳下折射出刺眼的光。

??文成都不由眯了眯眼:吐谷浑……极盛产黄金。

??其实之前吐蕃数次派使者入京,想跟大唐瓜分下吐谷浑,并且表示若如此,两国永结同好。

??当然,帝后没有信这种鬼话。

??但少不得有朝臣是信的:觉得与其备兵吐谷浑与西域,时不时与吐蕃短兵相接,还不如分一半吐谷浑给吐蕃,以最小代价换的边境平静。

??此建言已被帝后驳回多次。

??朝中眼明心亮的宰相们,尤其是领过兵的重臣们,也都很清楚:没有什么最小代价的和平,分了吐谷浑,只会壮大吐蕃。

??当然还有一位宰相估计是从黄金考虑的——辛侍中在朝上斩钉截铁道:“吐谷浑是我们大唐不可分割的属国,是绝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

??文成这一走神,弘化公主已经一目十行先粗粗看了一遍报纸。

??果然最令她注目的也是被写在头版头条的大事记——“天后居然改了丧服制?!”

??不比文成提前知道些内幕,骤然看到此事的弘化公主是真的被震惊了。

??她惊过后又很快笑道:“只怕接下来,西域,不,天下各州县,各地官员都要为这件事争的沸反盈天了。”

??礼法向来是最容易吵架的点。

??文成颔首,必会有巨大争议,但文成并不为此担忧,相反——

??甚至这才是文成所预测、所庆幸的,报纸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前景:政治舆论以及观念的潜移默化。

??她想起姜沃给她写的书信:一道政令和改革,不怕有人反对,就怕无声无息都没人讨论,更怕没人看见。

??如今这道‘父在为母齐衰三年’的诏令,随着报纸,迅速在大唐的地界上传开来,舆情交庆沸然。

??这是件好事。

??甭管有没有各州县的所谓大儒读书人反对,也甭管会不会市井之间升斗之民都可以指点朝廷政令的对错,但……有人讨论和持续关注的社会现象,才能形成舆论,才能激起水花。

??文成看了好几遍这条简短却明晰的诏令解释,心下更慰:姜沃出海那一年,天后也给她来过两封信,但应当是政务繁杂的要命,那信的墨痕都是断断续续的,一看就是在偶然有暇时才赶着写几笔。

??而姜沃回京后,天后连笔触都显得悠然许多。

??甚至……文成继续看着报纸:天后都有空腾出手来整理礼法了,还不是一桩礼法——

??弘化公主并没有在意的一条大事记,文成注意到了:“天后下诏重释五礼之仪,共一百五十有二。”

??何为‘五礼之仪’?即吉礼、宾礼、嘉礼等五种仪制流程。

??譬如‘天子祈谷于圜丘’每一步该怎么做,‘遣将时告于太庙’的具体流程又是什么。凡此种种不同国家典仪的流程,有一百五十二条。

??这些礼仪面上都很重要,但实则,对真正的权柄军政一点都不涉及。

??天后下诏要重释五礼之仪,那就是要礼部翻阅典籍把这些礼仪都对着古书找到且注释来源,没有个大几年,应该干不完这个活。

??而太子……就在礼部。

??所以,这就是帝后给太子安排的‘朝政’?

??文成心下大安:自太子及冠后,尤其是定下大婚日期后,她一直有个担忧,成年并且成家的太子,要开始正式监国,而天后则要退回后宫。

??她对太子是没怎么直接接触过的,只有典仪上见过,彼此见过礼。

??但……只看姜沃离朝这件事,文成心中就认定,也不必再怎么直接接触太子了。

??而若是太子监国,只怕她这个安西招慰使也别做了,更是别想在吐谷浑练兵,收拾收拾回京老老实实去做闭门公主吧。

??如今看来,太子被‘尊奉’到礼部去漫长的修礼法去了,显然虽入朝,但不会真正‘理政’。

??文成顿时觉得外头天阔云高。

??这两年的担忧尽数扫空。

??**

??长安城,紫宸宫。

??晋阳公主与皇帝对坐于榻上。

??皇帝昨日听闻妹妹回京后,颇为诧异,今日一见就问道:“炎天暑热,盛夏之时,你何苦赶路回来?”

??晋阳公主道:“我先是收到了新城的信,道礼部要论‘公主出降典仪’……我想这必不是皇兄之意,又想着天后也不至于如此,不免有些疑惑。”新城公主在天后跟前发脾气是一回事,但在给姐姐的书信上并没有抱怨太子的不是。

??“再加上,师父处也见到了京里派去的宦官,道‘陛下想配重一些的止疼药’。我放心不下皇兄,不得不回来看看。”

??听晋阳这么说,皇帝不免更加黯然。

??如果说对新城,皇帝是对幼妹的血缘疼爱,那么晋阳,才是在母亲去后,与皇帝一同长大的兄妹,情分最深。

??皇帝还记得,少时自己得了父皇敕令,要开始离开立政殿去上朝。晋阳每日都依依不舍送自己到虔化门,还去问过父皇:“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很是不舍。[2]

??结果晋阳这一问,不但把自己问哭了,还把父皇问的为之落泪。

??当时得知此事的朝臣们俱是:……

??不知道的以为晋王要去万里之外的边疆了呢!

??只是去上个朝而已啊陛下、公主!

??尤其是陛下,公主是自此白日见不到兄长,年幼眷眷不舍也罢了,您却是天子,要带着儿子去上朝啊陛下!

??到底在哭什么?

??*

最新小说: 魅魔合集 拥有等价天平的我不是妖魔 一品修仙 谁在觊觎笨蛋男巫 全动物园的崽崽都喜欢我[经营] 五阴诡事夏一天郁小雪 翠花修仙记 [综英美] 慕强批来到哥谭以后 [三国同人] 三国之心将明月 不要我的时候请一并杀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