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固定下来而不是完善。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
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一听,然后喊两声陈景恪牛鼻六六六?
不是的。
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或许是因为怕担责任,或许是别的原因。
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找出问题了吗,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退役后加入预备役?
徐达忍不住赞道:“好,太孙此法太好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建议确实解决了退役兵的管理问题。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指点点而已。
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