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锐见校长亲临,忙站起来主动跟他握手问好。
对方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的样子,温文尔雅,完全没有那种领导派头,他握着手问:“小谢同志你好,看你这么年轻,气质上也和那些老乡不一样,是下乡的知青吧?”
“王校长您未卜先知呀,我确实是插队知青。”
王仕森爽朗大笑,指着自己道:“我前些年也插过队,前年才恢复工作回来继续做个教书匠。”
谢锐在他的笑声里,听出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同时好像又带有诸多遗憾。
他遗憾什么?王仕森作为这个时代的高级知识份子,曾经历的事情只怕不仅仅是下乡插队那么简单......
两人坐下交流,没有马上讨论购买木柴的事,只讲一些在农村生活的经历。
谢锐才落户良洞生产队不久,不是这时代读中学时下放农村插队的,他可是21世纪正儿八经的本科生。
他诸多见识是这个时代的人前所未闻的,跟王校长谈村子上的事情,也说得有板有眼,让人听着他就是亲身经历了多年的知青岁月。
“小谢呀,我见你谈吐不凡,年轻又有学识,育红中学今年加开了高考补习班,面向全县招生。”王仕森话锋一转。
“王校长,你是说我可以参加高考?”
王仕森笑着说:“当然可以,前年中枢已下发文件恢复高考,育红中学今年招收了3个班的高考补习生,他们很多都是像你这样的知青。”
“对,对呀,他们都是住校补习,现在烧煤锅炉又坏了,木柴供应出现了短缺,为了不影响教学,王校长高度重视,亲自来解决问题。”廖新炎适时插了一句。
“我现在可是连温饱都难解决。”
“这不是问题,县里对参加高考的知青有补贴,只需要签署一份大学毕业回源县继续工作五年的协议。”王仕森解释道。
原来是定向高考!
还真是意外,这点子对地方来说,好处太大了。谢锐回忆县志,源县出现过这么有眼光的主政者吗?
“这位领导英明。”谢锐目光闪动道,“帮助了知青求学的愿望,又留住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