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一直超车一直爽(第一更,求订阅)
其实,排除李毅安是个资本家之外。
南洋与俄国是高度相似的,至少在工业方面他们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大部分工业都是建立在30年代,要不然便是在战后按30年代的标准重建。50年代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力于这批工厂和矿场。
南洋的工业同样也是如此,虽然是靠着德国的专家工程师们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本质上都是30年代的技术标准。
当然,欧美各国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战后各国为了加快重建速度,也都是选择战前成熟的工业架构,进行重复建设。
这些过时的工业架构不单效率低,而且耗能大,污染环境。所以,到了60年代,他们会面对的问题都是相同的——一边是供求关系变化,随着德国工业产能的恢复,各国市场供大于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一边是落后的工业架构,带来的高昂的生产成本。
原本这些问题还不太明显,但是最终,一场石油危机,把所有的问题都激化了。于是西方国家迎来了噩梦般的70年代,其实也就是工业转型阵痛期。
李毅安站起身,说道,
“从计划的实施上来说,为了加快速度,保证计划进步,往往倾向于选择战前成熟的工业架构,也就是30年代40年初的工业架构,虽然偶尔有些许技术革新,但整体工业架构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现在已经了五零年代了,而我们却用三零年代的工业架构,去进行新一轮的工业建设,这样的重复建设,现在看不到问题,但是将来呢?”
不过保罗解释,不仅没让左孝翰弄明白,反而让他更糊涂了,说道。
“相比于一四计划通过工业的直接投资的建设,“二四计划”的核心,是产业政策性指导发展。”
“是啊,这就是问题!”
“这……可是现在新技术并不成熟,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现在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发展吗?”
“2000万吨太少了,从长远来说,可能是会是1亿吨!”
“我们并不仅仅只是实施追赶型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同样也要在追赶中,抓住技术变革这一弯道超过的机会,利用抢先优势,紧抓科技发展,实现科技上的创新突新,并以此来带动南洋的经济发展。”
李毅安一边说,一边打开计划草案说道。
就在双方争论不已时,石油危机的爆发助推让世界油价高涨,给作为石油出口国的俄国带了泼天般的富贵。
“产业政策性指导发展?”
难道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发展吗?阁下不是一直在说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吗?
作为通产部总长,左孝翰自然知道“二四计划”制定的计划方案,依据是什么,是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制造的,当然也增加了一些“速度值”,就是加快发展的速度值。
现在的美国还没达到这个程度呢。
不过在李毅安看来,这就是未来的发展的必然,毕竟,后来日本的钢铁产量也突破了1亿吨,而且还长期保持着这一产量。按照正常发展速度来说,南洋的钢铁产量肯定会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数字。
而与此同时,仍然一直沿用30年代“烟囱工业”模式的俄国,在最美好的十年结束之后,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最终走向了帝国的崩溃。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明白,但是阁下的解释,让我明白其中究竟,有了“一四计划”的成功先例,那么我们只需要在“二四计划”制定一个规模更大计划就行了,其实就是产能的堆积与扩张。但是这种产能的扩张总是有尽头的,当它达到市场的临界点时,经济的发展,也就陷入了某种停滞,这种停滞往往就会带来经济危机。”
每个年代都会提出10年之内产业发展思路,到了八十年代,明确提出,日本的追赶型现代化已经完成,要以技术立国取代贸易立国,要以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其实,同样也是面对“烟囱工业”模式走到尽头做出的决定。70年代小日子的日子也不好过,一样的接连多年的经济负增长。
俄国就是一個教训。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以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旧工业发展达到临界点,和西方一样俄国也面对同样的问题,毕竟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会像苏联那样偏重重工业。于是俄国也开了相应的改革,就是“柯西金改革”,按照俄国官方的说法是:改善规划和加强经济激励。就是通过引入市场调节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
“没错,是发展,但是要看怎么样发展,在好与快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面对阁下的询问,左孝翰稍作思索后,说道。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