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毫无疑问的,这次“初步房改”,的确是如小院儿里这等租户的福音。
老爸的意思里,政府让你出这笔钱,其实是让你得到这片地面儿的“使用权”,你花这个钱,其实是买一个“造屋权”和七十年的“房屋保有权”。
老爸提议,院里七户人家,联合将枣陵桥这个大院儿拿下,这块地皮加上天井一共有四百多平方,足够造楼了。
然后他去找同样从枣陵桥出去的邻居,也就是张辛夷他爸张清平,要方案要图纸要批文,将这一块地面造成楼房,然后大家按照原占有面积,出资多少,造算出占有比例,把这些新修出来的房屋进行重新分配。
老爸给出的规划建议,让周至和老妈都刮目相看。
周至不得不服气,自己跟老妈就只看着怎么给大姑多捞点盈余,看看老爸这气量格局!
当然气量格局也是位置决定的,是由职责锻炼养成的,也和人脉资源相关的。
老爸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眼界格局,那是因为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亲手主抓过夹川好几个市场兴建改造,以及糖酒公司二号家属楼,工商局宿舍楼好些工程的重要经验打底,说白了,还是练出来的。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深得大家信任的人品,以及在这枣陵桥大院里的声望。
在无私与正直这两条上,周至觉得老爸是自己一辈子的榜样。
从经济条件上来讲,大姑现在已经咸鱼翻身,不行还有周至一家支持,毫无问题;刘姨不用说了,儿子在海军当官,属于这院儿里的传统富豪。
剩下的五家里边,四家情况基本一致,让他们利用身份,出资购买地皮问题不大,但是要造新房子,还是要掂量掂量。
剩下最后一家,那是孤寡老人,六姑的老姐妹,当年棉纱厂的工头加带她的师姐何二嬢。
何二嬢的确困难,就连出资买下现有租屋都困难的那种。
好在这院儿里都是当年棉纱厂的工人阶级,最好的就是人情,现在这个年代,邻居工友之间,那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相濡以沫。
最终大家决定何二嬢这份钱,由老爸来出,不过等房子修起来之后,老爸也能参加分配。
这样就变成了八家人,这年头也没有公摊一说,四百多平的地皮,完全可以修出一梯四户,每户一百来平方的楼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