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夜校……何时周王殿下,竟已在西安创设了一间学院!”看着手中的文章,有人惊呼道。
文章中除了以活字印刷的例子,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经济产业的重要性之外,还陈述了周王朱肃在西安的几家工厂之间,尝试开设夜校,为工厂匠户开启民智的经过。
这些工人,大部分昔年都是因灾难而四处流窜的流民。
在他们这些读书人眼里,这些工匠没有土地实产,又在工厂中群聚,是比农民地位还要低下的社会底层,是天下不安的要素,也是刘三吾“民愚则易治”理论的主要对象之一。
然而,西安工厂的夜校,却取得了极为优秀的成果,工人们积极开蒙,接受文化灌输,非但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甚至还有人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经验,改进了工厂之中的制作工序,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率更进一步。
而且,在夜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这家工厂的治安效率也提高了。这些人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之后,对于安定有了自己的理解,知道了安定是出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
因此,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夜校实施期间,更是涌现出了一些主动见义勇为的案例。
得到知识的他们,也明晰了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他们创设了公会,通过公会来聚集力量,来对抗所遭遇到的不公。成功通过他们自己收集证据,制裁了一位隐藏极深、为富不仁的民间工厂主。
因为有了知识,他们知晓该如何通过正规的渠道维护自身,反而避免了一次因为压迫过甚,而引起的暴乱。
由此可见:开启民智,其实并不会导致百姓难以管制,反而更能规范百姓们的行为,维护百姓们的安居乐业。
那些畏惧百姓开启民智的人,其本质和那位压迫工人的工厂主一样,是想通过愚民的政策,使得百姓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不得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但,这样子得来的“易治”,不过是掩耳盗铃。这些被愚弄百姓们一旦憋屈到了极致,往往最后,只能以最惨烈的“起义”来发泄出心中的屈辱。与其如此,不如遵循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让他们拥有知识,让他们通过正当的渠道,来伸张自己所遭遇的不公。
这就和洪武太上皇早年间,在家家户户派发“大诰”,允许百姓们进京敲登闻鼓一个道理。只要朝廷官员愿意为百姓张目,“开民智”只会使得天下百姓更加安居乐业,大明国祚更加绵长。
刘三吾的脸色白了白,宋濂的文章,还可以说文无第一,他可以拉下脸来驳斥一番,就当是二人“论道”,或许还能挽回一部分士子的心意。
虽然从名气还是资历上,自己都远逊于宋濂……但,或许还能有些效果。
可现在不行了,周王的这篇文章,却是用那活字印刷和夜校的事,为宋濂的理论做了实例。相对而言,他的“民愚则易治”,却显得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毫无说服力。
毕竟新学,可是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大势去矣了!”刘三吾的身躯晃了晃,本就苍老的面容,如同又苍老了几十岁一般。他知道,此二文一出,京中被他们煽动起来的热血读书人们必定分化,不会和他们再站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