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三年,夏。
在风起云涌的乱世篇章中,下邳国相笮融的猝然陨落,如同一道沉重的阴霾,悄然笼罩在了刘繇的心头。
这位昔日壮志凌云的扬州刺史,在得知笮融死讯的一瞬间,仿佛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壮志未酬的悲愤,更有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无奈。
“前路茫茫,我却再无回天之力。孙伯符,终教你竖子成名。”
刘繇带着满腔的遗憾与不甘,缓缓闭上了双眼。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当孙策的铁骑踏破尘嚣,向着丹阳疾驰而来时,整个城池全都笼罩在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情绪之中。
“将军,孙策的军队到城下了。”
城楼之上,周昕望着城下意气风发的孙策,长叹一声。
“刘大人已死,我军连番战败,士气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人心更是跌入了无尽的深渊。”
他缓缓转身,目光掠过身后那些疲惫不堪、眼神中满是绝望的将士,再望向远方那片本应安宁却战火纷飞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涩。
“若我们再执迷不悟,坚守这无望之城,非但不能挽回败局,反而会让无辜的百姓承受更多的苦难与牺牲。若是将百姓卷入战火与苦难之中,便是我之过也。”
“将军,您的意思是?”
身旁的副将欲言又止,眼中满是不解与不舍。
“传令下去,开城门。”周昕的声音坚定而决绝,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震颤着空气:“我军,投降。”
在那决定命运的一刻,周昕的心中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最终却归于一片沉寂的悲壮。
他深吸一口气,眸中闪烁着决绝与释然的光芒,没有丝毫犹豫,便大步流星地走向城门前,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坚定地拉开了那扇沉重的大门。
孙策目睹此景,眸中光芒微闪,既有对眼前之人果敢抉择的由衷赞赏,又夹杂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他纵马上前,郑重其事地说道:
“这位将军,你愿意弃暗投明,不再负隅顽抗,为将者能有此等胸襟与智勇,实乃丹阳郡百姓之幸事。我孙策,定当不负所望,亲书表章,上奏天子,力荐将军承继刘正礼之遗志,继续担纲丹阳太守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