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将军防区的最南端
呼兰小城硝烟滚滚,城墙在吴军火炮的打击下沦为废墟,700旗丁在绝望中殊死抵抗,终究不敌吴军大炮。
整个黑龙江驻防八旗,男女老幼全算上,也不会超过6万。
不过是冢中枯骨罢了。
……
东北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粮食!
吴廷集中了1500艘海船投入粮食北运事业,广州——太仓——海州——威海——大辽河。
已是运力的极致,但显然不够。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平原之一,拥有平均1米厚的肥沃黑土层,号称“一两土二两油”。
要不了几年,这里即将成为帝国的超级粮仓。
前景很美好。
但现实是,大家还得勒紧腰带。
在1780年秋收以前,移民们的肚子必定是亏空的。
秋收之后,他们才能敞开肚子吃喝。
好在习惯了苦日子的移民们总能在田野里、在山林里、在河湖里找到大自然的馈赠。
该说不说,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是真丰富。
……
数日后,
另一重镇齐齐哈尔。
日出之前半个时辰,吴军地在3里之外发射了250颗大号铁皮火箭弹,其中一半落入城中。
爆炸和烟火,击溃了守军的心理防线。
在黎明的第一抹曙光当中,第2派遣军团踩着云梯攻入城中。
巷战持续了半个时辰。
第2派遣军仗着板甲附体,无论敌人是抵抗还是投降,一概拿首级回去换赏银。
齐齐哈尔沦为血光之城。
齐齐哈尔副都统在绝望中自刎身亡。
……
至此,
赵二虎暂时按兵不动。
一来消化土地安置移民,二来等待关内增兵。
按照计划,轻骑兵军团即将出关,配合己方步兵扫荡广袤的黑龙江。
在等待的日子里,
第6军团化身播种机,把数万数万的移民当成种子洒在关外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第6军团用行动实践了吴皇的豪言壮语:
士兵手里的利剑,要为农夫的犁保驾,要为商人的船护航,要为亿万子民撑腰。
……
2个月过去了。
山海关大门缓缓关闭,士兵们在关外竖起牌子:
“军事重地,禁止靠近。”
再随手捡起几个骷髅竖在木棍上,作为警示。
粗略估计,已出关的流民总数不低于1500万,其中一大半是青壮男性,老弱妇孺比例较少。
辽河流域和辽西走廊人满为患。
但是每天,就有一批人离开,扛着农具工具去填充空白。
不出意外的话,
数年后,东北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娶老婆。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
人吃不饱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人吃饱了才会有其他的烦恼。若吃的太饱,就会产生数不清的没法解决的烦恼。
……
瑷珲城(黑河),数万旗丁惶惶不可终日。人人脸上愁云密布,似是末日将临。
情况很糟糕:
北边,
800名哥萨克以两年前窃取的雅克萨棱堡为据点,撕毁了《尼布楚条约》,顺着黑龙江南下,蚕食大清的领土。
他们的前锋已在呼玛小镇扎下了营寨。
自从大清立国以来,黑龙江驻防八旗长期不是哥萨克的对手。主要是双方在武器技术和军事理念存在巨大的代差。
南边,
吴军占领了齐齐哈尔和呼兰,磨刀霍霍。
……
驻防将军衙门内,众人低头不语。
仗打到这份上,真的是万念俱灰,没有一点希望。
燕京沦陷,乾隆殡天。大清朝的棺材板已经盖上,就差最后一颗钉子。
北敌不敲,南敌也会敲。
“将军,怎么办?”
“再等等,等吴军将帅和东西伯利亚总督的回信。”
“真的要降吗?”
“嗯。”
……
黑龙江将军代良,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保住瑷珲的2万多旗人,还有在散布在黑龙江的几千名旗民。
吴廷愿意接纳,他就投吴。
罗刹愿意接纳,他就投罗刹。
总之,从此彻底沦为某个帝国的附庸部族、边疆打手。
从内心来讲。
代良更希望是吴廷接受自己,其中原因很微妙
……
第6军团司令官赵二虎不敢擅自做主,派骑兵护送代良的使者南下。
出关,去燕京。
求陛下圣裁。
好在,李郁此刻还待在紫禁城当黄金矿工。
士兵们监督着每天50文钱雇佣来的南城百姓3000人,日出上工,日落下工,把六部衙门、王公大臣府邸、八旗居住区域全部挖开。
墙砸开,地挖开。
花坛挖开,池塘抽干。
李郁也觉得挺好笑。
穿越之前,有钱人喜欢挖地下室。穿越之后,有钱人还是一样的爱好。这可真是血脉传承
……
风尘仆仆,进入燕京的黑龙江八旗使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京城吗?
这分明是一巨型工地!
他在一众士兵不善的注视下,默默走进午门。
刚进午门,他就懵了。
一群士兵居然在这种地方挖坑,还动用了罗盘和洛阳铲。
瞬间热泪滚滚,跪地哀嚎:
“造孽啊。”
然后,就挨了两个大嘴巴。
……
这名使者显然是抱着必死的心来的。
他提出了2个条件:
“~希望吴皇能够保全黑龙江地区驻防八旗的性命,作为交换,自黑龙江将军代良以下3万人愿意交出全部财产和土地,宣誓效忠吴皇,日后接受一切调遣。”
“以上条件,希望得到书面文件。”
本来,李郁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但是使者言辞诚恳而直接:
“若吴皇不肯受降,黑龙江3万旗丁只能放弃瑷珲,拔营北撤,投入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怀抱。”
李郁略一思索,就决定让肉烂在锅里。
叶卡捷琳娜不简单,万万不可给她兴风作浪的机会。
东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稀少,万万不可给叶二送去几万炮灰。
于是,
他欣然提笔写下圣旨,一式两份,令使者带回。
顺便给使者瞅了一眼永琰谦卑的表示愿意称臣纳贡的亲笔书信,看完,使者的眼睛黯淡无光,本就崩溃的心理防线再次崩溃
……
使者一路快马加鞭,跑死了4匹马,人瘦的脱相,终于赶到了瑷珲。
见到代良,
第一句话就是:
“奴才讨到了吴皇圣旨,我等可降。”
代良反复望着圣旨,嚎啕大哭。谁也不知道他是哭乾隆的死,还是哭吴皇的宽宏大度。
5天前刚刚从雅克萨城赶来瑷珲,和代良谈投降条件的一名罗刹少校,听到外面喧哗,过来一看,脸色大变。
两名身披大氅的吴军军官,手按在剑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