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挪死,人挪活。
黑龙江,来对了。
不就是比辽南地区更冷吗?勤快点,去老林子里多砍些柴禾就凑合过去了。
人嘛
不怕冷,就怕饿。
辽南那边5年免粮,黑龙江10年免粮。
所以,
饿怕了,自愿来这边的移民真不少。
……
远处,官道上,一骑兵奔跑过来。
高呼:
“司令官有令,各屯屯长速去瑷珲开会。”
瑷珲城内,
几百个前线屯长鸦雀无声。
第6军团司令官赵二虎矿工出身,说话简单直白。
“当下,咱们黑龙江的乡亲们有两件大事,一秋收,二过冬。”
“秋收不需我多说。我只想强调一下过冬,各家各户的柴禾一定要多屯,断了柴禾,没有人能熬过这里的冬天。一户准备5000斤柴禾,明年就有经验了。”
“如果有什么紧缺的必需物资,你们可以先去城里的几家铺子赊,明年卖了粮食再和掌柜的结算,这也是陛下的恩典。”
……
散会后,
屯长们每人领了2杆燧发枪、2个铜锣、5杆长矛。并被告知,遇到袭击要及时组织屯民反抗。
打死杀伤马匪有赏银。
军队也会及时增援。
屯长们在军营里接受了简单的装填射击训练后,惴惴不安的离开了。
如今的东北,海晏河清。
唯独有两个地区不太太平。一个是瑷珲城周边,一个是长白山,陆续发生了十几起惨案,数百名屯民被马匪所杀。
第6军团正准备做出反击。
秋收在即,马匪们必定会更猖獗。士兵们准备把这些袭击者的首级砍下来,做成京观。
……
归降部落被警告,若有部众袭击移民屯子之事发生,部落当面临最严厉的惩罚。
雅克萨城的罗刹人也收到了第6军团的警告。
这一次,却是误会他们了。
秋收期间,
第6军团在黑龙江流域陆续击毙248名马匪,发现都是从西边、原隶属于呼伦贝尔总管、乌里雅苏台将军防区来的的蒙古牧民。
这两年草原上的日子很难过。
清廷这个共主消失了,草原各部互相攻打,抢夺牛羊、奴隶,长生天的子民们早就忘了“团结”为何意。
……
在长白山活动的马匪并不是第6军团猜测的高丽人。
而是熟人!
盛京之战后,辽东军团部分溃兵携缴获物资,入山落草成匪,他们骏马快刀,来去如风。
见吴军来剿,马匪们烧毁山寨,集体远遁。
不成器的徒孙怎么敢和师祖打呢,师祖心狠手辣,枪炮犀利,徒孙顽抗必定没有一丝胜算。
高丽兵弱。
不如越境,去捏软柿子。
辽南地区迅速恢复了秩序。
完成了初期建设的抚顺重工开始发力,80座大型高炉昼夜不停,火光冲天,钢铁产量快速飙升。
工业化恐怖如斯。
帝国的工业系统没有敝帚自珍,杜绝模糊经验。
一切都是制度化、精确化、公开化。
各个车间、各个环节默契配合,流程精准而高效。
正如陛下所言:
以煤铁为基础,以蒸汽机为加速器的初代工业革命已在帝国境内拉开了帷幕。
从1775到1780,
得益于大型高炉、焦炭冶炼、冶金工艺改良、机械轧制、蒸汽机应用等等因素,吴国的钢铁年产量已达100万吨。
其中7成来自三大重工,3成来自民间铁厂。
市场钢铁价格,已跌至1775年的4成。
……
100万吨,吴廷内部对于这个数字皆感自豪,唯独陛下无太大喜悦
陆军部欣喜若狂。钢铁,就是国力,就是军力。
未来,
帝国陆军完全可以用钢铁产量优势打爆一切对手。
18世纪只要有足够的钢铁和白银,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下线轻步兵。
50万?
100万?
只是个数字罢了。
帝国拥有3亿人口,战争潜力无穷无尽。
在上司的授意下,陆军部的参谋们天天琢磨着百万陆军计划,以此暗戳戳的压制海军。
他们有意无意的宣传:
欧亚大陆相连,陆军完全可以步行走到巴黎城下。
所以说,海军没有那么重要的啦
……
北伐发了一笔天量横财。帝国的商人们又联手借给朝廷第二批款子,合计2500万两。
所以,
李郁最近花钱很痛快,山呼海啸一般。
皇宫扩建?给!
陆军部申请经费?给!
海军部申请购买战舰?给!
皇家科学院和工业部联手研究多个科目?给!
移民,赈灾?给!
统统都给。
在金钱这个小魅魔的加持下,帝国内部海晏河清,人人充满希望、充满干劲。
每天
御前都能收到来自各地、来自军政学民各界的公开颂扬陛下的信件。
……
河南、山东、安徽、直隶都送来了万民伞。
声势浩大。
据说见者落泪,
万民伞启程时是无字的,一路上不断有人按手印,签字,最终密密麻麻,无一处再可下笔。
北方分田计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苏、鲁、豫、皖、直隶地区,9成的家庭已拥有不低于30亩田。
拥有50亩地的家庭接近4成。
想来很合理。
一方面,凭空释放了接近2000万亩(皇、旗、绅)土地。另一方面,战争和移民让这片土地消失了3000万人。
此消彼长,
每家30亩地没有压力。
在缺油水的情况下,人均正常粮食消耗量是750斤。按照一户五口人计算,4000斤可以满足需求。
正常情况下,这5省30亩地的年收成在15000斤到20000斤之间。
刨去田税,还能支配一半的收成,可以卖掉多余粮食换油盐酱醋、棉布铁器。
……
自古以来,入川道路难行。
川蜀虽无争霸之力,却有割据之险。
和珅的亲弟弟和琳与成都驻防将军联手,突然发兵诛杀了顽固的大清忠臣、四川巡抚孙士毅,并斩杀其心腹300余人。
之后发兵控制四川各要道,遣使向西安和武汉送来了降表。
驻扎在西安的吴军第1军团抽调5个步兵营2个野炮营,在投诚清军的配合下,夹击汉中府,打通了入川路线。
之后,
第1军团驱使降兵为前锋。
一路所至,城池纷纷开门,鲜有抵抗。
短短一月,除川西高原山区之外,川东平原丘陵皆为吴土。
降兵们巴不得遇上某地抵抗,屠上一两个城池,在现主子面前展现一下忠诚。
可惜,没机会。
信心崩塌,就如这般。
吴军走到哪儿,旗帜就插到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