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舍利先前显化出普光和尚投影,要为苏午传授‘因明学说’,叫苏午留下来向他学习佛法。
不过普光后来观见苏午在‘十七地’中进境,比自己又胜出了不知多少筹,便直接化光消散,让出了通往雁塔第四层的道路。
今下,第三层佛塔中,依旧有普光舍利。
只是不见普光留影。
苏午继续往上走。
走过第四层塔,看到了已经熄灭的一盏盏莲花铜烛台灯;
走过第五层塔,看到了已经干涸的一口铁锅,那铁锅旁的灶台上还写着‘龙肉羹’三个字;
走过第六层塔,看到了一面铜镜……
……
最终,苏午踏上大雁塔的第十层,在此十层塔顶,看到了‘弥勒内院’——此‘弥勒内院’并非是他当初走入其中的那座钟乳洞天弥勒内院,而是一处由精工巧匠雕琢于塔顶之上的‘弥勒内院’。
诸罗汉、僧侣在苏午头顶或盘腿而坐,或酣然睡卧,或独腿而立。….
这些僧侣、罗汉皆由木石雕琢而成,雕琢得确也精细无比,令人抬望穹顶景象,顿生置身弥勒内院之感,但是,雕琢得再如何精细,假的也终究是假的,做不得真。
苏午目光停留在诸僧侣、罗汉簇拥着的弥勒尊身上。
这位‘弥勒尊’,便不再是女相,而是一神色平和,身着福田袈裟的清瘦僧人,他盘坐于弥勒内院中央,正为诸僧侣讲说佛法。他声音微弱,须要苏午心神澄净如一,短暂踏足‘空’境,以法性来倾听,方才能听清这尊石雕的弥勒尊讲说之法门:“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终究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