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领取耕牛?
没耕牛如何深耕细作,这些人放牛牧马是好手,当牛做马,未必擅长啊……
顾正臣也不多作解释。
这群鞑靼俘虏来自草原,你指望他们直起腰,仰头看着长空,高高扬起马鞭的手换成弯腰低头重重落下的锄头,他们能适应才怪。
种地,不是给只牛,给些粮种,给块地,就能耕作好的。
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没两三年时间想拾掇好一亩三分地很难,这群人需要生活,没两三年的试错期。
县衙也不可能效仿某些人,自己国家那么多贫困生补助不来,还提倡勤工俭学,外族人来了,每个月还得给人家补贴,不管是一个月三十万补贴,还是三十个月三万补贴,大明是绝对不会出的。
来大明,那就一视同仁,大明百姓异地安置就这规格,你们就这规格。
想要特权?
想高大明人一等?
去你奶奶地,大明骨头硬得很。
没有补贴,又种不好地,怎么办?这些鞑靼虽然是外族,可马上就编入句容户籍了,日后就是纯正的大明人,不能不管他们死活。
左思右想之下,顾正臣决定发挥这群人“膀大腰圆,力气大”的优势,打造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伍,专门负责句容的水塘河道堤坝等维护、修缮、开挖等任务,固定征用,给粮给钱,日后也能少征调几次百姓。
修水利技术条件不高,找几个专人带个头,分配好任务,让他们干活就是了,有时间再培养一些匠人,句容需要推动的工程很多,其中一项就是修筑城墙……
古代与后世不同,后世有没有城墙都无所谓,不说胖子和大男孩这种级别的存在,就是其他在头顶上乱飞的炮仗太多,城墙军事价值很弱。
没错,句容在未来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没有遭遇外敌的入侵,城墙也没啥军事价值。
但问题是,后世没城墙习以为然,但大明人没城墙,浑身不自在。
没城墙的城算什么城,这和家无门有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