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他抢在吴青云十万大军围城之前把圣旨送到晋王府的。
所以,陈怀安想把孙鹤龄留在龙城,留在自己的身边。
一方面,是为了保全孙鹤龄,另一方面嘛,是想为自己网罗天下英才,为日后称孤道寡一统天下做准备。
可面对陈怀安的再一次挽留,孙鹤龄依然是坚定而决绝的摇了摇头,道:“孙某在此谢过殿下的一番好意了。”
“孙某乃是大新真武二十三年的殿试三甲,高祖皇帝钦点的探花,即便建安帝再怎么暴戾不堪,他也是正统的大新二世皇帝,
孙某此番奉旨出行,不管最终结局如何,也得回京复命,把龙城真实的情况禀明当今圣上。”
“只要孙某还是朝廷正三品命官一天,就得恪守为官之道为皇上尽忠,决不能放任奸相秦如桧,吴青云之流的佞臣欺上瞒下,祸乱朝纲!”
这一番话,孙鹤龄说得言之凿凿,却又纠结万分。
从情感上来讲,曾受过晋王陈破虏知遇之恩的孙鹤龄自然是偏向于世子陈怀安的。
况且,陈怀安于龙城举兵发表靖难讨逆檄文之后,其颁布的一系列施政措施利国利民,已颇具几分一代明君的风范。
可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文臣,刻在文人骨子里的忠孝节义又在时刻提醒着孙鹤龄。
不管陈怀安的靖难楔文写得多么的文采飞扬,打出“清君侧,除奸佞,安社稷,固国本”的口号喊得多么的漂亮响亮,都依然改变不了他兴兵作乱的事实。
在龙城的这段日子里,孙鹤龄的内心饱受折磨,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反复煎熬。
最终,在陈怀安举兵南征北讨之时,孙鹤龄也下定了返回京师复命的决心。
要把他在龙城的所见所闻如实奏明当今圣上,并劝谏皇上收敛起好大喜功之心施以仁政,与民休息。
哪怕,自己最终会因此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