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子贡说道:“老师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典章制度、文化知识,是能够通过学习而得以听闻和掌握的;然而老师对于人性的本质以及天道的奥秘等高深莫测的道理的论述,却是难以通过常规的学习途径而轻易听闻和领悟的。”
在此,“夫子”指的是孔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文章”这一词汇内涵丰富。它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字作品,在当时的语境中,涵盖了古代的典籍文献,如《诗》《书》《礼》《乐》等;还包括了各种礼仪规范、制度条文以及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
“可得而闻”意味着可以获得、能够听到。表示这些具体的文化知识,通过孔子的传授和讲解,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学习并理解。
“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天性。它涉及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道德倾向等本质特征,是对人自身内在特质的探究和思考。
“天道”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概念。它涵盖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的法则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神秘而宏大的哲理。这是关于世界本质和宇宙秩序的高深智慧。
“不可得而闻”并非绝对地表示完全无法听闻,而是强调其难以获取、不易理解。这说明人性与天道的道理并非像普通的文化知识那样可以通过直接的讲授就能轻易掌握,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悟性、更深厚的积累以及更深入的思考。
子贡的这番表述,精准地划分了孔子教学内容的两个不同层面,一个是相对具体和有形的文化知识,另一个是更为抽象和深奥的人性与天道的思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知识的层次与深度的深入剖析
子贡的论述生动地展现了知识的多元层次和不同深度。具体而有形的文献知识,如诗书礼乐,构成了知识体系的基础层面,它们具有明确的形式和规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能够被学生相对较为容易地获取和理解。这些知识如同基石,为进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关于人性和天道的探讨,则属于知识领域中更为深邃、隐晦和难以捉摸的高层境界。它们超越了表面的现象和具体的事例,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宇宙运行的终极原理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要领悟这些高深的道理,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这一区分提醒我们在求知的征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表面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应当怀揣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勇敢地跨越知识的浅层边界,深入到那些更为本质和核心的问题之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认知的境界。
2.孔子的教育智慧的全面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