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本网 > 其他类型 >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 第14章 仁德之光,智慧之引——孔子论卫君与仁德之择

第14章 仁德之光,智慧之引——孔子论卫君与仁德之择(1 / 1)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冉有问道:“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这里的“卫君”指的是当时卫国在位的君主。当时卫国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各方势力交错,权力争斗激烈,冉有对孔子是否会参与或支持卫君的事务心存疑惑。他的这一提问反映了他对孔子政治立场和行为选择的关注,也透露出他在这种复杂局势下的迷茫和寻求指引的渴望。

子贡回答:“好,我去问问老师。”子贡的“诺”字,简洁而有力,明确地表达了他答应冉有的请求,展现出他积极主动且愿意为同学解惑的态度。这个“诺”字不仅是简单的应允,更包含了子贡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老师智慧的信任。

子贡走进屋里,向孔子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此处的“伯夷、叔齐”乃是古代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他们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品德,相互谦让,不慕权力。他们的故事在古代被广为传颂,成为了道德楷模的象征。

孔子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贤人”一词,在此处并非泛泛而指,而是特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深邃智慧、行为正直且为世人所敬仰的杰出人物。孔子对伯夷、叔齐给予“贤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们在道德和品行方面的卓越表现。

子贡接着问:“他们有怨恨吗?”这里的“怨”字,含义深刻,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不满或埋怨,更是指向内心深处对于自身选择和遭遇所产生的遗憾、懊悔或不甘等复杂情感。

孔子说道:“他们追求仁德并且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恨呢?”“求仁”这一表述,意味着主动地、有意识地将仁德作为人生的核心追求,以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得仁”则表示他们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中,成功地达到了仁德的境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夫子不为也。”这句话简洁明了,子贡通过自己与孔子的对话,领会了孔子的深意,从而得出孔子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结论。这一结论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经过思考和领悟后的判断。

综合来看,这段对话通过子贡巧妙的提问和孔子富有深意的回答,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切入点,委婉而含蓄地表明了孔子对于卫国国君相关事务的态度。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借古喻今的智慧

孔子通过与子贡谈论伯夷、叔齐的事迹来间接回应关于是否支持卫君的问题,充分展现了其借古喻今的高超智慧。他巧妙地避免了直接给出明确的政治立场,而是引导子贡从古人的行为和品德中去思考、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让他们在探寻古人智慧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当下问题的见解。

孔子深知直接的答案往往容易被遗忘或误解,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的结论,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他们内在的智慧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方法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潜力的信任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2.对仁德的追求

伯夷、叔齐求仁得仁的故事,深刻地体现了他们对仁德的坚定执着和不懈追求。在面对王位的巨大诱惑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谦让,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高尚品德和对权力欲望的超脱。在对周武王伐纣行为的不满中,他们坚守了自己的道义原则,宁可饿死也不妥协,这种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对正义的执着令人钦佩。

最新小说: 太怕被操所以全点武力值了(np) 同庚 [足球同人] 绿荫魔术师 趁我病要我命(np) 年下弟弟会撒娇,清冷谢总受不了 暗恋偏差 旷野的鸟 琢舟(骨科 姐弟) 光明与黑暗[西幻剧情] 爱情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