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分割,)盗,大家理解一下,五点后或者早上再看。
我总觉得出生在乡村的人,比城里孩子对童年的回忆更为丰厚一些。
比如我对童年夏天的记忆,而今在城市中,还有一只萤火虫扑闪出的微弱之光,带我去追寻,去沉沉地想念。
少年走向井边,那是村里的一口老井,捧起清凌凌的井水喝下,顿时润湿了五脏六腑。少年是喝着村庄里的井水长大的,村庄的井水,给了少年一双清澈的眼睛。村庄起伏的山梁大地,高大的乔木,坚硬的岩石,在地下源源不断汇聚着水,奔突着水,水布满在土地纵横交错的血管里。一口井被掘出,清冽冽的水,好比婴儿的眼睛突然睁开,整个乡村都生动而明亮起来。
黄葛树下,黄昏还没到,就有村里人在树下摆好了桌凳,妇人们在准备着晚上的饭菜了。村子里炊烟袅袅,炊烟气息里,我能准确判断出,王大婶家在做南瓜饭,张二麻子家在炒胡豆,洪老三家在咕嘟咕嘟炖腊肉,而我家在做土豆丝面条……
最让我欢喜的是,村里说书人侯大爷,黄葛树下,每晚给我们说一段古书。往往到最精彩处,他戛然而止,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和我在月光下的影子一同回家,想着侯大爷的故事,让我在梦里也回到了古代故事里的场景。记得8岁那年的夜里,我梦见自己和孙悟空比赛翻跟斗,醒来,自己却翻到了床沿下。
我蹑手蹑脚往回走,一声咳嗽声吓了我一跳,定睛一看,一个人扛着锄头在月光下走过来,原来,是大队管水员赵大发,他正沿路巡视着抽水呢。他看见了我,嘀咕了一句:“娃娃,这么夜深了,还不回家睡觉去。”
我这样想的时候,村子里的狗汪汪汪叫了几声,夜风吹来,我打了一个寒噤,像是秋天要来的讯息。果然,早晨起来,眉毛上沾了一层露水。
久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惦念绵绵不绝,那些围绕着亲情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饭一食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南方的乡村,在冬季仍是满目春景。我们一路行来,远山如黛,绿水绕宅,大红、粉红的山茶花点缀着宅院,青竹翠柏环绕着村庄,行行茶树碧绿齐整。走在田埂上,女儿仔细地辨认着田间的各种果蔬草木,先生津津乐道于此情此景所勾起的儿时记忆,我则沉浸在乡野的清新空气、林梢的悠悠白云和这水村山郭的清丽景致中。
“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女儿用手机拍照,上网一查,发现它果然就是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黄花麦果。如此一来,我和女儿就想尝尝清明米果了。回家跟婆婆一说,婆婆很高兴地答应做给我们吃。
回到家里,大伙儿一齐动手,洗菜和粉,制馅儿做糕,然后把包好的米果放在模具中,印上一朵兰花,就可以上锅蒸了。经过如此一番忙碌,米果摆上了餐桌,绿色的米果带着野菜的芳香,趁热咬上一口:“嗯,清香软糯,好吃!”那一刻,亲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我和女儿乐滋滋地拍照、发朋友圈,把这温馨和乐的一刻定格在记忆中。
干了一冬黑黢黢的柳树枝,居然透着隐隐的绿意。我在惊叹的同时,突然想到,这春意萌动的柳树,有没有可能是被人们热切盼春的目光望绿的呢?
那么柳色呢?说不定是被人涂画出来的,不然怎么会绿柳才黄半未匀?当然,西蜀的柳色还需杜甫窗外的黄鹂鸟来鸣叫几声才会翠意盎然。柳叶,自然是剪刀细裁出来的。二月春风这把飞剪一出,碧叶纷飞,挂满了柳枝,也挂绿了整个春天。
漫天飞舞的柳絮也有用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只是,同样的柳絮,在杜甫笔下,成了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流水;在薛宝钗的眼里,却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垂条扶疏,幽静宜人,五柳先生陶渊明,又把柳带入了另一种境界。
我一直不大明白老先生为啥给这样一个女汉子的形象安排了如此柔美的名字,后来偶然翻看,才知细柳有细柳营之说,是汉朝名将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你好特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