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致,出身雒阳白氏,是班超在雒阳时期的好友。
起初班超从太学结业,成为了司徒府中的一员文吏,负责抄录文书和撰写司徒府下发的诏令,还需要整理全天下集中于此的各地官文。
但是与普通的文吏不一样,他们是从太学出身的,是国家预备的未来官员,因此,他们进入司徒府只能说是实习,积累政务经验。
而班超出身扶风平陵班氏,是右扶风有名的大族,其祖上为前汉成帝的班婕妤,扶风平陵班氏,自此而兴盛。
班超其父为班彪,是朝廷的史官,负责编撰官史,其兄班固如今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如今子承父业,继续编撰继太史公司马迁后的历史。
而白致则是班超在太学时候的同窗,起初两人并无任何交集,只是同窗之谊,后来两人同被分到司徒府作为文吏。
班超在官署申明志向后,白致引以为知己,随后二人常有通信、交谈。后来班超随窦固远征匈奴,出任北征军中的假司马,又因为才能,被军中主将奉车都尉窦固看重,推荐给了明帝,负责出使西域。
自此班超和白致二人已经有了七八年没有再见了,而白致也凭借才能,很快被拔擢为秩俸二百石的尚书令史,负责尚书台的文书工作。
虽然俸禄低,但是所处位置十分关键,能够接触到大汉很多机密的东西。
即使白致已经相较于同龄人来说,职位已经高得多,但是他仍然念及班超所呼喊的那一句,大丈夫岂能在三尺文案碌碌无为。
因此才有了写信询问远在西域的班超这一举动。
而班超在看完白致的书信后,敏锐的发现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好像来了,又拿起随着书信的附件,仔细阅读了起来。
经过他的分析,他有理由相信,大汉已经从前两年的天灾中缓过来了,此时大汉正是有力量重回西域的时候。
念及于此,他立即回到住处,找了一块干羊皮,将自己怀中因为用了许多次,已经掉毛掉得没多少的那支毛笔小心的拿了出来。
毛笔在大汉属于稀罕物,高档品,因为制作需要大量的人手,加上慢工出细活,损耗又很大,而发明了毛笔的白国所产出的毛笔,被天下文人推为天下毛笔之首,被称为“白笔”。
特别是白国产出的玉笔,以玉作为笔杆,多种珍贵动物的腋毛作为笔头。因为材料贵重,制作困难,技术要求太高,成为了十分名贵的物件,每年才会有几支玉笔产出。
而一支玉笔的价值不下数百个马蹄金,且有钱你还买不到,如今能够拥有玉笔的人,不是高官就是大儒。
其次,玉笔在白国属于非卖品,只会作为礼物赠送,成为了白国向大汉朝贡的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