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平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大夏皇陵,一个在天下都显得极其特殊的地方。
它位于淇阳北面,背靠太行山,面临淇阳水,与淇阳隔水相望,大致距离国都淇阳六七十里路程。
依照旧制,皇帝陵寝应该一位皇帝,一座墓陵,且规制章程都有定制。
又有每位帝王的陵墓不能太过靠近,以免有龙气冲撞的结果。
所以历代帝王陵墓,从来都是东一个西一个,并不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而大夏则是不然,从显祖元皇帝定下《大夏帝王陵墓规制》,以后的历代大夏皇帝,都需要遵循其制。
规制按照尽可能少的动用民工,少动用国库,少占用土地的原则。
故而从元帝陵起,每座皇帝陵不得超过十二米,占地范围不得超过三亩地,陪葬品,不得超过寻常百姓一生的用度。
所以比起之前的汉朝帝王,以及秦始皇陵这种动辄数百米高,如同山一样的帝陵。
白氏帝陵就如同一个个小山丘。
以元帝陵为例,营造陵墓时,优先选用有高度的地方,先挖掘,再封丘。
封丘一年后,将会在丘顶筑造庙宇,即为显祖庙。
封丘三年后,原先种植、移栽在帝陵上的树木都将长成茂密的森林。
朝廷会在每年冬季,开放已经有三年时间的帝陵,供淇阳百姓拾柴三个月,用作冬日取暖。
不过进出帝陵的百姓,必须要接受护陵禁卫军的检查,只允许每人进出拾取一担,自己用。
若有发现用作商用售卖,轻则罚钱,重则有牢狱之灾。
这也是为了让大夏帝王死后,仍旧惠及百姓。
从元帝白翟逝世后,直到如今的天子白潜,此处已经埋葬了三位帝王,不过却是有四座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