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破国,倭国臣服,大唐东边的土地彻底稳定,这让大唐皇帝李象的一大块心病终于祛除。
于是在倭国国主接受大唐授予的征东大将军称号后,李象继而强行要求新罗国主接受安东大将军称号,以示大唐神威。
同年十二月,李象下令改元“元亨”,意欲大唐开始兴盛、极盛的富贵,大唐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贵安康。
自从李象登基以来,除了在边疆转变激进的策略,改为镇抚为主,征伐为辅。
还沿用先帝李世民、李承乾的思想,即凡大唐范围内的一切百姓,无论民族、国家,只要对大唐有利,则多加重用。
因此涌现出以突厥人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铁勒人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为代表的番将。
这其中除了体现李象继承至李世民“天可汗”称号的宽大胸襟以外,也有引入番将体系,以分开国武勋在军中影响力的打算。
更是为了对抗愈来愈强盛的世家大族。
纵观朝堂,三省六部世家子弟占据的职位有十之七八,剩余的才是寒门、白氏以及皇帝心腹。
虽然运用了政事堂制度,让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的将忠于自己的大臣纳入核心,不必顺从朝堂的群议。
但世家大族们在朝堂和地方的影响力,以及他们肆意插手储位更迭,官爵亲亲相授,发起政治倾轧的行为,让李象十分不满。
因此李象采用了吏部尚书白侃的建议,鉴于如今的官员大多数还是靠着世袭的特权入仕,为了改善官员出身比例。
白侃提议,继续改善科举制度,即增加科举名额,以及再次放宽应试条件。
准许甚至是以往被视为贱业的商人、工匠、军户参加科举。
如此一来,使得神朔年间的应试生员一举突破到了十万人。
不过与此同时,李象又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即开始官员的考核制度,凡五品以下的地方主政在职官员,每年必定小考,每三年必定大考。
考核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官员的自身廉洁,主政州县的繁荣程度,治下百姓对官员的评价等等。
由吏部主持的考核结果分为三等,将作为官员升迁的标准,优等者可升迁,良等者平调,劣等者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