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居士,乃白氏名士白居易之名号,白邦翰也正是他的孙子。
只不过白居易无子,早年有个儿子白阿崔却因病早夭,后面只得从长兄白幼文那里过继了一子,名白景受。
正是白邦翰的父亲,自此承嗣白居易一脉,得堂号“香山堂”。
而之前在大堂上斥责白奕的杜兴国,正是白邦翰的老师,也是白居易的衣钵弟子。
说到白居易,虽然自从被顺宗李诵发起的永贞革新牵连,仕途被阻,官场不显。
但其在时白氏少主白慧的支持下,得以立足汴州,并重新在文学、经典一途上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当时理学初兴,汴梁书院所建也不过十几年,没有出过什么大家大贤,仅有的扛鼎者不过韩愈、白居易二人,还是从晋白书院、松溪书院出来的。
后来韩愈逝世,汴梁书院终于出了一个刘禹锡,但比之晋白书院出身的理学生还是多有不如,故而汴梁书院一直名声不显,甚至一度被本土的经学世家压制。
以至于天下人只知道理学圣地晋白书院,不知理学还有一处汴梁书院。
至于松溪书院,并不独属于理学,其中各派学说杂糅,算得上综合书院。
后来白居易托请白慧得到了理学祖师白同的原稿,终日闭门造车,或游历山河,根据自己经历、经验终于是得出了自己的理论,著出《香山居士》一书。
重新注释了白同的《理学》,俨然自成一系。
他认为理学生们不应该只是挤破头,寄希望于踏上中央朝堂的舞台与经学士们争辩,自上而下的实现理学。
而应该着眼地方,帮助州县官吏,发展出自己的基本盘,自下而上,反向影响朝廷。
于是自此与晋白书院分流,与晋白书院主朝堂,自高而下改变社会形成鲜明差别。
最后理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思考,站队,北派以晋白书院为主,南派以汴梁书院为主,虽都是理学生,却互不相让。
北派战场在中央朝堂,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是朝廷各方势力争夺的助力。
而南派战场则在地方府衙,治理能力强,能够有效解决地方矛盾,深受地方刺史、节度使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