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笑盈盈的白主簿,万胜村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不理解这个‘福’从何来。
还是卢老族长打破了僵局,问道:
“不知这县学,与以前的私塾、家学有什么区别呢?何以主簿要说我们有福了呢?”
“使君仁义,念及诸学子寒窗苦读,所耗靡费,是以下令免去县学生员的所有束脩,只要是本县人士,都可以参考。”
话音刚落,乡民们便叽叽喳喳起来,讨论热烈不已。
要知道以往大家若想要学知识,途径很少。
要不投身当地大族,给那些少爷小姐做书童,一生受制于人。
要不就是缴纳巨额束脩,进入那些大族开设的家学。
就这还是众人可遇不可求,没有关系,人家根本不收你。
当然,还有其他途径,比如万胜村,各族共同出资,办了一所社学,不过也是有限制,只有本村人才能入学。
其余的,或是寒门,祖上传下来一些书本,自学。
或是运气极佳,遇到一个游方的儒生,拜入人家门下做弟子。
不过最后这种方法,整个中牟县,只存在人们的交谈中。
就算是万胜村这种看似开明的社学,需要缴纳的束脩还是很贵。
是以社学中的学生,多是五族子弟,很少有外姓子。
而这社学的管理者,就是之前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刘族长,刘范生,今年三十六岁。
因为考过科举,可惜屡试不中,便回到了万胜村,继承了父亲的族长身份,成为了村中社学的管理者,兼唯一的夫子。
本着少花钱的原则,当初刘范生回乡后,经由各族联席会议多数人通过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