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荣观察记录救助站所写下的那篇文章,由于视角新颖,极具代表性,并且最是鲜明地展现出解方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深入人心。
于是便在京城日报社二十几位编辑和记者观察记录的所思所感中脱颖而出,成了最终登报的那一篇。其他编辑和记者们的文章,则是跟周游之前所说一样,将会收录进‘解方前后人民生活对比’的小册子里,进行出版。
李向荣关于救助站的这篇文章,笔触平实,但却生动细腻,从救助站内的点点滴滴,写到高位截瘫的大爷和那几个孤儿的故事,让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无不感触颇深,无不感受到解方前后人民生活的强烈对比,现在人民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升,人民的幸福度也因此上升。
同时李向荣这篇文章后面的总结也是发人深省,让读者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分一秒。
可以说李向荣这篇仅几百字的文章,在人民群众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在看到这篇文章是李向荣写的之后,知道李向荣写过诗歌《堆父亲》并且创作红歌《我和我的祖国》的人,心中又对李向荣这个名字增添了几分好感和崇拜感。
知道李向荣这个人不仅是有才华,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疾苦的眼睛,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且还以这么端正的笔墨将疾苦之人的故事写下来,那就证明他本身还是一个思想很端正,很善良的人!
自打李向荣入职京城日报并且在京城日报发表过诗歌《堆父亲》之后,四合院儿众人,尤其是刘海中、阎埠贵、贾东旭等人,都患上了一个‘毛病’。
那就是几乎每天,或是隔几天就会买份报纸来看,而且只买《京城日报》,就算不买,也会到处去蹭京城日报的报纸看。
拿到报纸第一时间不看别的,就看上面有没有李向荣写的文章之类。
很长一段时间报纸上没有出现李向荣的名字,像阎埠贵、贾东旭、何雨柱,都是长舒一口气,而刘海中更好多的则是‘失望’了,毕竟刘海中所希望的跟阎埠贵等人正好相反,他现在希望的是李向荣越有出息越好。
等李向荣这棵‘大树’越来越茂盛了,他再怎么说也能分到点乘凉的‘树荫’!
今儿上班路上,刘海中又买了份京城日报的报纸,跟他一起前往轧钢厂的易中海和贾东旭立马就凑过来一起看,三人皆是心照不宣地在报纸上寻找‘李向荣’这三个字,本以为这次还是和以往一样,报纸上没有李向荣的名字,却没想到一翻开报纸的背面,‘李向荣’这三个字赫然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李向荣这是又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刘海中看着署名李向荣的那篇文章,问道,神色和语气微微有些窃喜。
易中海从刘海中手中拿过报纸,看着署名李向荣的那篇文章,念到上面的标题:“《从救助站出发,议解方前后人民生活对比》。”
而后又大致扫了一眼文章的内容,接着道:“好像是一篇关于附近救助站的采访......”
刘海中和贾东旭也发现了,李向荣这次在报纸上发表的这篇文章,是一篇类似纪实报道,不似诗歌《堆父亲》那么有文学性。
但于他们来说,李向荣在京城日报上发表什么内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能在京城日报上再次发表文章,已经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