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铉等人原打算在肆州、并州各挑一千五百名强兵,以凑满新军一万人的名额,但是肆州作为尔朱家的大本营,境内的好兵早已加入尔朱荣嫡系军,剩下的青壮还不如被淘汰的恒州籍士兵。卫铉得知此讯,干脆放弃了募兵的打算,他和贺拔允、费穆、尔朱袭告别以后,率军浩浩荡荡南下并州。
新军南下之路,也是一场训练之旅。
筛选而出的七千名士兵是名副其实的十里挑一,甚至说三十挑一、五十挑一也不为过,但是想要把他们凝聚统一的战斗力,还需不断训练。
由于个人作用在战场上的作用不大,再加上职业兵少、训练成本大……所以军中的训练项目多数是多兵种配合的战阵之术、单兵种的杀敌技巧以及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针对个人力量的训练项目极少。
卫铉已有的训练项目之上加重了个人力量的训练:比如说“连续立定跳远”和“蛙跳”、“障碍跳”是集弹跳、爆发力、灵敏度、身体的协调性等素质于一体的训练方式。人们跳跃时,臀部肌和腿部肌肉处于绷紧的状态;长期坚持下来,让士兵在战场上可以拥有瞬间置敌于死地爆发力和灵敏度。
“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主要是提高手臂、胸部、腰背和腹部肌肉的力量。臂力一旦得到加强,弓弩兵连续射击的次数就会得到增加;骑兵的击刺次数和穿刺深度、刀盾兵的砍劈次数和砍劈深度也有明显加强……长矛兵等兵种也是如此。
至于每天的作训计划,暂时是早晚各来一百个蛙跳、仰卧起坐、俯卧撑;这般边走边训的去到晋阳营地,将士们也熟悉和适应这些训练项目了;到那时,再加大训练力度也不迟。而每天的行军就是一场负重越野,倒是不用刻意增加。
行军两天,新军来到一百三十多里外的阳曲县。
阳曲县隶属于肆州,地处“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之脊梁地带,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南抵并州太原郡、北接肆州新兴郡,因为它是太原北部屏障,故而有太原之北大门、“三晋首邑”之名。
尔朱荣鉴于阳曲县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长期在此部署一千精骑、一千精锐步兵,并且让堂弟尔朱世承以县尉之职统御。
申时初,新军已至县城西南方二十多里的石岭关。石岭关建在系舟山一处关隘垭口,它东靠小五台、西连官帽山,山势峻险,关隘雄壮。此关与西边的赤塘关一山两担、呈“犄角”之势。此两关军事地位相当,无论是南方攻北方、还是北方攻打南方,胜可并进,败可互应,堪称是太原北大门里最重要的两道小门。
大军没有入关休息,而是在关外择地扎营。这一次与对敌不同,地形又狭窄不平,卫铉便用“拢枪扎营法”布下六合行军大营。
此扎营法先用扎马枪、鹿角建一个方方正正的寨墙,以防骑兵冲营,再在内侧立一道涂满泥巴的木栅栏墙;木栅栏之后立有士兵驻守的哨塔、箭塔。里面的士兵营地一分为七,六边形也似的六个兵营将中军大营拱卫在中间。
待到中军大帐扎下,卫铉安排好七镇士兵驻地,已是申酉之交(17时左右),眼见时间还早,卫铉便在帐中思考新军的出路。
对于此军的未来,他也想过很多次。此军最大的难处并不是此后的训练,也不是军中缺少精良武器装备,而是供养困难——
尔朱荣势成之前,朝廷分担了尔朱军大部分开支,此后,朝廷未免养虎为患,便断了供给。而战后的河东北道四州一片狼藉,尔朱荣此时连原有的职业军都难养,哪有富余钱粮将新军打造成一支铁血雄师?
而尔朱氏盘踞朔、恒、肆、并四州,拥兵四五万(职业兵),看似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如果不能占据河东全境,那么时日一长,也只有败亡一途,其原因就是经济跟不上。
朝廷那些精明人也知道尔朱氏的劣势所在,于是他们在晋州平阳郡、北绛郡部署了重兵,沟通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雀鼠谷南端也加强了防御,同时也默许和纵容费也头牧子据汾州而自立,从而令当初的叛军、现在的尔朱荣无法南下占领富庶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