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清末以来,各国洋钱纷纷入市,朝廷币制极其混乱,而东三省情况尤甚。
仅仅是市面上最常见的货币,就有奉大洋票、哈大洋票、高丽银行的金票、东洋的军票和日元,彼此间的汇价忽高忽低,让人根本摸不着头脑。
若是再算上各省发行的官帖,各大商会、商号发行的私帖、前清遗留下来的老钱儿,币制简直乱得不能再乱。
如今,信用最好,最值钱的,还得数哈大洋票。
不凭别的,就凭哈大洋票的票面上写着“即时兑付”的字样,可以在哈埠等值兑换银元。
此外,哈大洋票背后有国行、交行、以及东三省官银号做支撑,因此在京津和江左等地也常有流通,但想兑换银元,只能在哈埠进行交易。
同时,为了确保哈大洋“凭票兑换”的信誉,数以千万计的银元被调往哈埠,硬生生堆出了一座远东国际金融中心。
但此举也造成了吉、奉两省的银价上涨,给钱庄的掌柜留下了牟利的空子。
十元哈大洋票,在哈埠可以兑换十枚银元;但这十枚银元,在其他地方几经倒手,却能换成十一元哈大洋票;此时再动身前往哈埠,则又能兑换出十一枚银元。
如此循环往复,便可从中谋取暴利。
代价便是掏空哈大洋票的准备金,并且——还有可能掉脑袋。
若是天下太平,还能将将维持;可一旦时局动荡,必定会发生挤兑狂潮。
战乱时期,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这是连土里刨食的庄稼汉都明白的道理。
区别在于,有人先知先觉,有人后知后觉。
等到寻常百姓察觉风声的时候,真金白银恐怕早已被各个权贵兑换一空了。
这类琐事,江连横向来不太关心。
可胡小妍在家中管账,对如何趋利避害,却是相当敏感,前些年奉票毛荒,更是记忆犹新。
听到此处,当家大嫂便连忙吩咐道:“江家要带头买省府公债,这笔钱不能省,但要用奉票去买。另外,柜上的哈大洋票,要尽快去哈埠兑成现大洋。南风,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