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函事件的调查结果出来了,但结论却让乔木目瞪口呆。
参与者一共四人,一个“主谋”,三个“从犯”。
“主谋”是个深度自媒体爱好者,自己就经营着一个上百万粉丝量的抖咖号和一个五十万粉丝量的B站账号。
商业调查公司在调查中发现,这位是发自内心地认为邀请这些自媒体网红参加,比那些传统媒体更有宣传价值与传播力度。
他真的认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比不上那些网络自媒体了。
他甚至还非常认真地通过多维度多属性多标准的筛选,从众多网红中筛出了一批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纳入了拟邀请名单。
调查报告后面还附了对方全部筛选记录,真是浩浩荡荡密密麻麻,看得乔木头都大了。
这位拟定的网红名单其实不多,也就不到两百人。
真正致命的地方出在流程上。
柳婷把这事儿交给了他们四人小组,这个小组是为了这件事临时组建的,确实有组长,但责权非常模糊。她自己又疏忽了,做了甩手掌柜。
其他三人见某一位能这么玩儿,以为得到了上级许可,也纷纷跟进,把自己喜欢的甭管是明星还是网红抑或模特,一股脑都塞了进去。
而组长注意到这件事后,试图纠正,但因为没有负责过这方面的工作,就被那位“主谋”给说服了。
这一说服就坏事儿了:智翱当时的状态是,所有人都身兼数职,尤其是他们市场部。
组长一样忙得脚不着地,以为其他三个“从犯”也有自己的道理,也懒得纠结了,就一糊涂给放过去了。
幸运的是组长对互联网网红没什么关注和兴趣,自己没参与进来。
组长自陈确实有偷懒的心思,想着上面副经理经理都会把关,不行再改,免得自己在这儿叭叭地无用功。
没想到上面没一个把关的,直接就在OA上一路pass到了乔木这边。
一个大乌龙就这么完成了,险些让智翱沦为全国人民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