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如意问道,“陛下,大力开发上海港,可是为了遏止被江南世家豪族们掌控的刘家港?”
朱由崧轻轻摇头,“也不全是。”
邢如意口中的刘家港位于苏州府太仓县。
在元代时期,刘家港就是海运漕粮的出海港口。
永乐年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都是从刘家港起航。
若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只是永乐大帝为了展示大明的国力强大,那多少有点浅薄了。
郑和下西洋,不单单是为了展示了国力军事上的强大,更多的是维护着朝贡贸易体系,通过海贸给皇家带回丰厚的财富。
大明成祖一朝,仅仅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却完成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永乐大帝迁都,营造北京城,五次征讨蒙古,收复交趾,稳定辽东,并编纂了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的每一项举措,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永乐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严重的朝廷财政危机。
这样的经济奇迹,恐怕只有打通丝绸贸易线的初唐时期才能够勉强与之媲美。
而刚刚经历过靖难之役的大明,如果仅依靠微薄的农业税收,是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庞大开支的。
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郑和下西洋带来了巨额的财富,通过海上贸易支撑了永乐时期的巨额财政消耗。
像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香料,都是堪比黄金的存在,胡椒都能当作官员的俸禄发放。
然而,随着大明迁都北京,对位于江南刘家港口的控制,多少有些鞭长莫及了。
沿海地区的官绅们对海贸的巨额利润心知肚明,这么大一块肥肉,却被皇家垄断,岂能不认人眼红。
于是后来就有了官员忽悠没有出过紫京城的皇帝,烧毁了郑和下西洋的大量资料,实施禁海,试图掩盖这一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