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导演年客气了,我现在就是个老头子。”
金庸的语气很热情,和周洛客套过后问起了周洛的目的:
“不知道这次周导来访,是想和我商谈一下哪部作品?”
周洛注意到了金庸的用词,十分的讲究:“商谈”。
显然金庸在等周洛的主动开价,自己稳坐钓鱼台。
周洛对他的小心思并不在意,金庸的改编权虽然不便宜,不过也说不上多贵,这是有市价的。
像《笑傲江湖》按市价差不多就是五十万,他为了在内地推广,等于是白送给了央视。
(这价格是金庸自己说的,并没有大伙想象中的那么贵,金庸主要是为了卖书。)
周洛这次是想两部一起谈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也不需要金庸白送,这点钱就是洒洒水了。
金庸在一些人心中是一代武侠大师,所以凭着小说的印象就以为他有侠义心肠,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这一点看他的成长经历就能窥得其中原因,他出身近代江南地主家庭,时代变故之下流落香港,只能办报赚钱。
他本身是并不“热爱”写武侠小说的,一开始就是赶鸭子上架,写了《书剑恩仇录》结果意外的一炮而红。
这件事后,金庸发现了自己可以用这个吃饭,同时办报还符合旧时代士大夫那种‘立言’的思想。
他本质上是个商人,写武侠小说就是为了冲《明报》的销量。
当时《明报》草创,销量可怜,亏损严重,全靠武侠小说站稳脚跟。
写过东西的都知道,小说连载不能断,还要保证吸引读者,他应对起来也非常吃力。
从他的小说反复改设定、吃书就能看出来,他当时为了讨好读者费了多大功夫。
所以,等《明报》已经壮大起来之后,金庸也就不太想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