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曾经有那么一个热点话题:到了2024年,漂亮国的波音飞机、福特航母不断暴露问题,航空发动机、医药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技术也不再具有绝对的统治力,无人机领域被兔子反超不说,造船能力更是只有东方某大国的1/200——为什么漂亮国的制造业会衰落至此?
关于这个问题,各行各业给出的答案很多,而且听起来都很有道理,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漂亮国的制造业衰落是无数原因复合沉积之下的结果,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切入,都不能说是错了。
只不过,其实早在2005年,研究界就在某本白皮书里给出了“漂亮国的制造业正在面临巨大挑战”的警告,并且断言,如果情况得不到好转,漂亮国的制造业在短期内陷入衰落将会成为必然。
而这个在后世普通人看来极具洞见性的判断,其实早就是研究界的一个共识,而且判断的依据令人无法反驳……漂亮国制造业衰落的威胁,来自于对实体企业有效投资的大幅缩减,资本从实体向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资本市场快速流出,如果这一情况得不到遏制,漂亮国的制造业很快就会因为缺乏利益驱动力陷入空心化。
“缺乏利益驱动力”,才是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
而提到利益驱动力,则必须要提一个概念——18%的内部投资门槛收益率(IRR)。
简单来说,做投资时必须保证期望的投资回报率不低于某一个门槛回报率,这样才能保证资本的不断扩张——比如说100万的门槛回报率是15%,然后你拿100万出来投资,所期望的投资回报率就应该大于15%。也就是说这15%是投资一百万项目的一个最低回报率,要是低于这个回报率,这个投资项目就是个失败的投资项目;
由于IRR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又不受行业基准收益率高低的影响,比较客观,因此,欧美的资本在投资时,非常喜欢用IRR来作为衡量指标——虽然这玩意计算过程复杂,而且当经营期大量追加投资时,又有可能导致多个IRR出现,在运营指导时缺乏实际意义,但大部分资本谁在乎这个?
然而不幸的是,根据摩根大通的统计,自从90年代初期开始,漂亮国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基本都在8.3%——9.5%这个区间波动,而1999年的时候,WACC更是低到了6.7%这个二十年来的历史最低谷!
其实严格来说,即便是6.7%的WACC,也算是不错的了,最起码跑赢了通胀——但是就如赌场里的客人总是有输有赢一样,诸如摩根、GS等顶级资本摊子大,投资的项目多,成功项目的固然很多,但失败的同样不少,因此如果新项目的预期IRR低于18%,他们根本没办法保证能有效对冲麾下所有项目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假如一家上市公司需要投资一批价值100万的机器人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不良,如果这笔投资不能带来每年至少20万的成本节约收益(以15年期项目寿命计算,如5年期项目,则要求40万每年),那么这笔投资项目就会被否决。
设定这样的目标之下,基本上90%的内生性项目都很难通过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批准,漂亮国的实体企业最后宁愿派息和回购股票,将公司的现金交给它的股东们去重新分配,也不愿意对自身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进行投资。
比如IBM公司,自从2004年以后,IBM公司每支出一美元的CAPEX(资本支出),就会花额外4美元通过派息或者股票回购回馈股东。而思科公司,从2005-2020年间一共回购股票花费了1100亿美元——而在此期间仅花了150亿美元补充公司的生产性资产。(前几年由陈坤、辛芷蕾领衔的电视剧《输赢》,就是改编自IBM与惠普公司于2006年的时候在国内激烈争夺银行业数据中心市场这段经历写出来的同名商战小说,电视剧虽然演的扯淡,但书里面对于这一块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描写,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
………………
好吧,IRR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华夏人早就听到耳朵起茧了,唯一需要注意的,也不过18%内部投资门槛收益率这个更多类似于行业经验总结出来的数字罢了。
回归正题。
18%的IRR跟德州地区产业升级的人物有什么关系?
跟杨默指示夏留通销社进行的这次集资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