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像帝都、上海、津门、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蔬菜和副食的供给,并不是你想供应就能供应的。
这一方面,是要有供应资质和供应指标,就像当初的夏留通销社一样,哪怕他们的紫薯在当时再稀罕,可没有供应资质和指标,也一样进入不了帝都市场。
而另一方面,说出来却是有些扎心,流通进这些一线城市的蔬菜和副食,是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的——这个标准,明显要比二三线城市要求高的多,很多可以顺畅在本地流通的蔬菜,到了那边却连第一道质检程序都过不去。
普通的一线城市都是如此,就更别提帝都和上海这两座中心城市了。
所以答案很明显,既然临邑县这边已经被定为“进京蔬菜市场准入生产基地”,那么所产的蔬菜供应帝都市场,是不存在任何资质上的问题的……不但资质没有问题,甚至还有供应的优先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沙河村、营口村、溧河村等几个村子种出来的那些黄瓜竟然没办法走帝都那边的供应渠道,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品质不达标,而且基本可以判定是农残超标。
这并不奇怪。
1988年到1993年底,也就是菜篮子工程的第一阶段时间里,更多追求的是产量,再加上这时候大棚技术才刚刚开始大面积应用,因此设施化(大棚)、多产化(新品种)和规模化(批量种植)三化思想指导下,农药用量过多一直都是个突出问题。
知道为什么刘老根这些人会背着大华公司这边悄悄种大量的黄瓜和西兰豆么?
除了这两种蔬菜当下的价格行情好之外,还因为大华公司这次想要让他们主种的豆橛子和西红柿,让他们觉得投入产出比不是很划算!
有些人会很诧异,豆橛子和西红柿的价格虽然比不过黄瓜和西兰豆,但产量大啊,这单位产量一上来,就算整体收入稍微差了一点,但也差不到哪里去啊,毕竟现在各类蔬菜的价格还没崩盘(记住这个词,后世华夏的蔬菜水果价格之所以会那么低廉,甚至成为全世界独一份例外,产量压根底不是唯一原因,甚至只是一个表面原因)。
嗯,如果是正常来说,这观点不能算错。
但问题是……
架不住大华公司的“种植指导意见”里面,要求的太苛刻啊。
肥料不能只用化肥,有机肥、水溶肥、化肥,三者得按照要求合理搭配,而且还只能购买他们制定厂家的肥料;
农药不能随便乱用,除了有限的两三种主流除草剂之外,用的都得是他们指定的各研究单位刚刚研发出来没多久的生物碱除虫剂、植物激素膨大剂、矿物油抑制剂、低毒病虫害防治剂等等。
除此之外,什么温度计、增湿设备、半遮阳设备、通风设备、还有有益昆虫,都得配上或者单独购买,然后按照手册上的要求,定时操作。
总之,按照大华公司的那一套来,又费钱又费事,明明一块钱就能搞定的事情,完全遵守他们的要求的话,起码也得两块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