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路,白俄公寓。
傍晚时分,陈迁拎着公文包回到公寓楼。
一楼走廊,白俄老太太正在和侄子一起给住户送晚餐,见陈迁下班回家热情的打招呼,陈迁笑着回应。
正欲走上楼梯,老太太用俄语叫住陈迁,从她房里用竹篮子从来刚刚烤好的面包。陈迁以为是要强买强卖,准备掏钱时却被老太太笑着拒绝,让陈迁带回去吃。
刚刚烤好的面包带着浓郁麦香,松软可口,十分美味。
走到门口,随手在报纸栏里拿出订阅的几份报纸,分别是《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沪上晚报》,每月只需两元,会专门有送报的邮递员每天将当日报纸送到家门口。
开门走进,打开电灯,陈迁坐在卧室书桌上一边品尝面包,一边阅读着当日报纸。
在这个信息匮乏的年代,除了看报纸和收听电台,基本没有其他获取外部信息的来源。
毫无例外,头版都是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登报发表的挽言,对于豫才先生的离世感到悲痛,还有对家属寄去的钱财数额。不过豫才先生早已在遗嘱中写明不收取一文钱,但是老朋友除外。
还有《中央日报》,在其副版一角刊登昨日发生在沪江大学的学生冲突事件,颠倒黑白将此次事件称为对于爱国学生的暴力欺凌,事实真相应该打一个问号。
拿起《沪上晚报》,陈迁的目光聚焦在版面夹缝中的喜帖广告。
‘恭贺林先生与朱女士喜结良缘,不日将回乡举行婚礼,若有朋友祝贺不必来沪。’
这是一条联络暗号,是来自李屹然寻求见面的暗语,按照约定在刊登联络暗号后,陈迁会于二十四小时内前往联络点见面,超过二十四小时后,李屹然会在《申报》刊登一则讣告。
若陈迁依旧没有于二十四小时内与他见面,便启用紧急预案,疏散撤离陈迁知晓的任何联络人员。
四十八小时后,陈迁如果想要联络李屹然,需在每月八号、十五号、二十三号前往北火车站购置一张前往嘉兴的火车票,之后便有人出现联络他。
联络方式不确定,也许是邮递信件,也许是大马路上直接叫自己,任何可能都会出现,这是一整套的甄别审核预案,期间出现任何意外都会导致联络失败。
看了一眼腕表,现在还有时间。
陈迁取下自己的配枪,这是特务处配发的手枪,一旦出现意外用这把枪自卫反击会造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