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从今天起,河东就姓王了【改】
徐晃担心激起俘虏兵变,所以站出来劝谏:“还请主公三思,若杀死韩暹,恐怕白波余众会选择负隅顽抗到底。”
此话言之有理,可王景却不想用这种留有隐患的方式来收买人心,因而摇头说道:“韩暹等人纵兵劫掠州郡,裹挟百姓为贼,使得河东处处烽烟,此等首恶,不杀不足以震慑宵小。否则天下人人都想着杀人放火受招安,这百姓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可是……”
“公明,我知你意。放心吧,我非滥杀之人,此举只为诛除首恶,余众可以轻判,就算有罪,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劳动改造来戴罪立功。反正眼下河东郡百废待兴,水利设施也是年久失修,正缺一些能干活的人手呢,我又岂会胡乱的大开杀戒?”
王景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白波军里带头的那些人,肯定全都要杀掉一了百了的。
毕竟在这些人都是动乱的源头,是野心家,就好像是已经吃过人的野兽,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必须死。
否则尝过甜头,以后还想吃人怎么办?
这群人行事作风与山贼无异,王景不可能重用他们,留着又是祸害,还不如拎出来明正典刑,表明态度。
而对于那些被裹挟着参与叛乱的普通白波军士卒,王景还是愿意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只要罪行不是很大,基本上就是判个几年劳役而已。
唯有那些犯下累累血案,声名狼藉的叛贼党羽,才会被王景甄选出来,然后借他们的人头一用。
听到王景并非是要杀降,徐晃这才暗暗松了口气,随后又拱手抱拳:“属下替河东百姓,谢过主公。”
王景见了却有些不是滋味,他心中对于叛军之中那些被官府和世家逼得造反的百姓还是抱有同情心的,若非职责在身,他其实并不想跑来镇压起义。
但王景也也知道,白波军这么闹根本没有意义,河东需要的是建立新的秩序,而不是彻底的破坏。
面对徐晃,王景也是难得地表明了心迹:“谢我做什么?我为大汉北中郎将,保境安民本就是我的责任,只可惜仅凭我一己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乱世将至,百姓流离失所。眼下河东烽烟四起,我所做之事,也不过是能救一个是一个。”
徐晃闻言却是大为感动:“晃必定誓死追谁,与主公一同匡扶大汉,涤荡乾坤,还天下以太平!”
张辽亦是发声:“此亦辽心中所愿!”
王景见两人有此壮志,与自己更是志趣相投,心中豪气顿生,放声大笑:“哈哈,说得好,就让我们一起为万世开太平!”
心中涌现出的豪情壮志,让王景此刻充满了干劲,在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之后,如今的他,已经开始真正踏出了争霸天下的第一步。
定国安邦,舍我其谁!
王景心有所感:“当初奉孝问我的问题,如今我终于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了,人生真是难以琢磨啊。”
明明最开始,自己只是想要做一条咸鱼而已,所求之事,不过苟且偷生。
然而一步步走到今天,掌握武力,建立势力,拥有了一群同样心怀壮志的战友之后,王景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之前已经截然不同。
既然世道如此碍眼,那就去改变这世道!
弱者忍受环境,强者改变环境。
此刻的王景,已经拥有了对旧秩序说“不”的资格。
而张辽、徐晃和荀攸等人,也都受到王景的情绪感染,心中已然将他视作一位胸怀壮志的明主。
了足足三天时间,王景四处派人搜罗罪证,并且当众宣读之后,才将韩暹拉到刑场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明正典刑,斩首示众。
韩暹麾下的亲信,凡是有罪的,也都依法受到了惩处。
北军讨伐叛贼,自然要先杀人立威。
唯有先立威,之后的怀柔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只会被叛军视为软弱可欺。
为了安抚因韩暹之死而开始躁动的白波军降卒,王景在处死韩暹之后,立刻便亲自宣布了优待俘虏的条例,包括发放过冬的物资,安排他们用劳作换取食物,生了病还可以安排随军的医师对他们进行治疗。
甚至还允许降卒参与平叛,以戴罪立功的方式换取刑期的减免。。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韩暹军正式宣告覆灭,投降的白波军士兵也迅速归心,俘虏所居住的营地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甚至无需派人监视关押。
毕竟眼下河东到处都是大雪封天,逃出去用不来几个时辰就得冻死,就算不冻死也会饿死和病死。更何况俘虏的伙食比白波军好多了,傻子才跑路呢。
王景叫来徐晃,询问细则:“公明,俘虏一共有多少人了?”
徐晃抱拳作答,回了一句:“具体数字还在统计之中,属下估摸着,大约有五千人左右。”
王景想了想,便又问道:“那按照我北军的征兵标准,在裁汰老弱之后,这五千降兵之中,大约可选出多少精壮?”
北军的选人标准可不低,徐晃心中略微计算了一遍,才回答王景的这个问题:“估计能得六、七百人。”
“足够了,兵贵精而不贵多,我可养不起这么多人吃闲饭。”
王景得到了领地刘宏的“遗产”,眼下倒是不怎么缺钱,可麾下北军八营的近万士卒,王景给的待遇也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好,费几乎是普通汉军的三倍以上,开销着实不低,因此不能什么臭鱼烂虾都往八营里面塞。
想了想,一些收降的老弱妇孺,也得有个去处,王景便对徐晃说道:“其余降卒,皆转为辅兵,负责粮草运输和安营扎寨之类的杂务,待遇嘛,暂时比照普通郡国兵的待遇略好了,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王景麾下的士卒,全都分成了战兵与辅兵两个大类,待遇各有差别。
其中战兵负责冲锋陷阵,辅兵负责保障后勤,以及一些低烈度的军事作战任务,比如维持秩序清剿盗匪的治安战等等。
徐晃也认为此举大善:“主公英明!如此划分,士气可用矣!”
战兵获得更高的待遇,士气自然更高,也更愿意打仗。
而且这样区分开来,也减少了战场上出现溃逃的概率,很多时候,一些明明可以打赢的战斗,就是因为有人率先逃跑,最后闹得全军溃乱。
提前把老弱病残剔除出去,能够有效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虽然降低了人数,但实际的战斗力,却是提升的。
北军在抵达河东之后,接连出战,两次讨伐皆是连战连捷,再加上徐晃收降了大量俘虏,兵力非但没有折损,反而越大人越多,实力迅速壮大。
军事上的连番大胜,王景也没有忘乎所以,他召集徐晃和张辽等人过来商议:“河东乱局,不知诸位有什么看法?”
徐晃是河东本地人,所以知道的信息更多一些,因而率先开口:“启禀主公,河东郡二十县,人口将近百万,想要真正平定叛乱,当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以剿为辅,方可真正安定人心。”
剿自然不用多说,剿灭郭太等白波军主力,本就是此行的主要目的。
但唯有安定人心,让当地的百姓能够活下去,才能真正平复河东的混乱局势,重新建立起新的秩序。
张辽也同意徐晃的观点:“公明此言非虚,南匈奴内附之后,河东就一直首当其冲,因此民风彪悍,桀骜不驯。但也正因为如此,主公若真能平定此地,收拢人心,必可得数万精兵。”
王景出身太原王氏,靠着家中的藏书以及从王云和王宏处听来的各种风土见闻,对于临近并州的河东,自然也不陌生。
并州的雁门关,为塞北马种进入中原地区的主要输入地。
除此之外,河东也有不少马场,因为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养马,而在河东本地,擅长马术的人同样很多,只要占据此地,完全可以征召到大量的优秀骑兵。
唐朝就在河东设有大量牧监,马产甚蕃。
听到张辽这么说,王景心中更加明白占据河东的重要性,此地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征战天下的人来说,都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
此前北军的战马,可都是王景费真金白银从商人手里买的,不仅贵得要死,质量还不咋样,很多都是别的势力挑剩下的。如果可以,王景还是更希望能够直接控制战马的原产地,到时候优质的战马,全都落到自己的口袋里,不仅采购的成本低了,质量还大幅度提升,同时也等同于在削弱其他竞争对手的战争潜力。
而欲得战马,先要得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