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啊你啊,不愧鬼才之名,居然这样也能占我们的便宜,我看你是故意认输,想要趁机多饮几杯这名酒醉生梦死的吧?”
对于郭嘉的无赖,戏志才和荀彧都是满脸的无可奈何。郭嘉与荀彧合戏志才相交莫逆,三人早在董卓进京之时就得出了判断,预料到天下即将大乱,因此各自带领族人至河北隐居避祸。
身为拥有远大抱负的智谋之士,他们三人都渴望寻找到一位能够终结乱世的明主。
因为与王景的交情,郭嘉显然不会考虑其他的诸侯,不过为了搜集情报,还是去了一趟渤海郡,称量了一番袁绍的成色。
除开王景之外,郭嘉最看好的诸侯便是袁绍了,认为袁绍极有可能会成为王景的头号大敌,所以才会提前跑去打探情报。
荀彧自然知晓此事,当即为郭嘉倒了一杯醉生梦死,这才开口问道:“你已经见过袁本初了?”
郭嘉点头:“然也。”
戏志才也很好奇,便也好奇郭嘉心中对袁绍的评断:“感觉如何?”
郭嘉仰头,将杯中的清冽美酒一饮而尽,然后才长叹一声:“唉,好谋无断,志大才疏,虽得世家之助,但缺少做大事的魄力和决心,终究不是明主。”
荀彧笑着再一次为郭嘉斟满酒觞,调侃道:“哈哈,看来奉孝这是打定主意要来投奔祁侯了啊。”
郭嘉脸皮也是贼厚,居然打蛇随棍上:“是啊,以后还要请荀太守收留在下。”
“你胸中藏有山川锦绣,我这池塘太小,哪里容得下你这条真龙?”
“志才兄,你看到了,是文若他不肯收留我。”
“你如此豪饮,他的薪俸哪里养得起,换我我也不收留你啊。”
说完,三人同时大笑起来。
三人饮酒畅谈天下事,正聊得起劲,忽然有人来向荀彧报:“启禀太守,袁绍军已撤出河内。”
“袁绍退兵了!”
郭嘉和戏志才闻言亦是一震,随即更加觉得王景是得天命之人。
戏志才捋着下巴上的山羊胡发出一阵感慨:“想不到颜良退得如此果断。”
郭嘉健眉飞扬,双眸锐利:“袁本初此人贪小利而忘大局,其实他在这种时候,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倾尽全力拿下河内,不惜代价也要击退吕布,以此来打破祁侯不可战胜的神话,然后号召天下群雄,共击洛阳。”
戏志才摇头:“袁本初若有这样的魄力,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时就不会驻兵酸枣停滞不前了,眼下他的目标是鲸吞冀州,自然不愿意耗损实力与祁侯死磕。”
别看袁绍和袁术二兄弟此前连续兵败,但汝南袁氏的底蕴还在,但凡能在战场上打出一些威势,号召第二次“十八路诸侯讨王”并非没有胜算。
只可惜袁绍和袁术虽为兄弟,却不能同心,更无法协力,眼下一南一北还想着能二分天下,却不知死兆星早已临头。
“府兵制一出,世家豪族不足为虑也。而且还听闻,祁侯命王凌与段煨二人各自在河东郡与弘农郡推行屯田,都卓有成效。再过三年五载,必定兵精粮足,到时候这中原天下,还有谁能与之争锋?”
郭嘉虽出身寒门,家世不显,但目光和见识,却非常人能比。
他天资横溢,熟读史书,深知乱世开启之后,谁掌握粮食和精兵,谁才能掌握天命,笑到最后。
否则强如霸王,不也败在了高祖手中?
袁绍和袁术兄弟,连项羽十分之一的能耐都没有,仅靠家族荫蔽,又如何能与王景争锋?
无论是郭嘉还是荀彧,又或者是戏志才,显然都不看好袁氏兄弟。
眼下的各路诸侯,虽然看似名动一方,实则大多都入不了郭嘉法眼,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些诸侯,纵使割据一方,钱粮也大多来自世家,或者是劫掠百姓而得,非常的不稳定。
一旦遭遇挫折,也许立刻就会分崩离析,一夕覆灭。
历史上为何郭嘉弃袁绍而投曹操,而曹操又为何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一战逆袭北方霸主袁绍?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正是曹操是诸侯中唯一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的人。
推行屯田之后的曹操,手里拥有足够的粮食可以稳定军心,而且不受世家掣肘,哪怕境内的世家豪族已经大多倒向袁绍,曹军也依旧拥有稳定的粮食供应,所以才能坚持到反败为胜的曙光出现。
相反袁绍却是一败就立刻一蹶不振,就是因为太依赖世家,胜利的时候还可以无往而不利,一旦失败,立马就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迅速败亡。
荀彧与郭嘉相视一笑:“看来,奉孝是遇到心中的明主了。”
郭嘉也不回避荀彧的眼神,坦言说道:“我与祁侯本就相识相知,如今北军蒸蒸日上,雄霸京师,北据并州,坐拥强军勇将,是最有可能一统神州之人。”
“哈~,看来我们以后不单止要做朋友,还要成为同僚了。”
“怎么,文若难道不欢迎我与志才兄吗?”
“欢迎倒是欢迎,不过说好了,到时候要饮醉生梦死,你自己去问主公要,别再来祸害我的珍藏了。”
“哈哈哈哈……”
三人再次大笑,气氛更为热烈。
身怀共同的志向,以后还能同属一个阵营的,以战友的身份共事,世上没有比这更可喜可贺的事情了。
“为了美好的未来,满饮此杯!”
“该然。”
周泰,蒋钦,阎行还有魏延,四人各自领兵,镇压四方。
所到之地,先击溃叛军主力,然后迅速展开清田工作,没收叛党的土地,然后建立军府,转化府兵。
靠着这样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府兵体系得以快速建立起来,让王景的的控制力正式延伸至县一级,也成功将北军与世家豪族的矛盾,转变成了府兵与世家豪族的矛盾,让自身得以从泥潭一般的治安战中抽出身来。
府兵大多数都是当地的流民和贫苦百姓,他们一旦获得土地,就不可能让出来,为此不惜与任何人拼命。
而北军又因为府兵的存在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平叛的战斗中不断地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权威得以日渐稳固,再无人能够撼动。
洛阳,卫将军府。
荀攸拿着各地送回来的战报,整理汇总之后,才向王景道喜:“主公,各地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虽然还有零星的余党未能完全剿灭,但已经掀不起什么浪了。”
“既如此,北军的便能班师回朝了,记得准备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以彰显我军兵威。”
“连番大战,确实也需要一场庆功宴来振奋军心士气,同时还能向其他人彰显我军兵威。”
能够如此快速的平定这场叛乱,就连荀攸自己都是始料未及。
“主公,接下来,度田的政策宜继续推行,但不适合扩大打击面,更不能刻意煽动仇恨与对立。”
荀攸说的自然是各郡各县的军府,因为府兵来自底层百姓出身,对世家豪族尤为憎恨,就算不恨,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仗着有王景在背后支持而主动去找本地世家的麻烦。
这种事情若不制止,事态就会很容易失控,甚至演变成为第二次黄巾之乱。
王景也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公达提醒得对,此事确实不妥,我会下命令约束府兵,禁止冲突扩大。”
虽然连续取得胜利,可王景并没有被冲昏了头脑。
他很明白引爆内战是为了打击世家中的顽固派,夺取土地、人口和钱粮,然后推动自身的产业化改革。
但想要发展生产力,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斗争不能扩大化,免得无法收拾。
战争的目标既然已经达成,接下来要考虑的就不该是杀人和破坏,而是需要快速建立新起的社会秩序,让局面重新安定下来。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