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本网 > 科幻灵异 > 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54章 唐太宗(完)

第54章 唐太宗(完)(2 / 2)

至于此时与太子已然关系不好的大阿哥胤禔若是知道康熙心中所想,大约同样不理解。

【总而言之,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驾崩于翠微宫,谥号文,庙号太宗,与长孙皇后一同合葬昭陵。

他的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他的影响力却并没有从此消失。

他的辉煌功业始终被人所铭记、成为一种标杆:“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他的知人善任、政治清明同样被人怀念:“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甚至到了宋朝,还有人“孤忠无路哭昭陵”。

在唐人乃至后世朝代心中,他就是开国之君,“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摘,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到了晚唐时期,相对比较有作为的唐宣宗,时人对他的最高评价则是“小太宗”。

而李世民的光辉一直庇佑着唐朝,直到唐朝即将消亡之时。

唐朝末年,当时的朝廷和皇室已经衰弱不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早已不清楚辉煌的盛唐究竟是何模样,也不明白唐朝所骄傲的地方究竟在何处,他们已经没有了对中央的信心,唯一想要的只有好好地活下去,还有就是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

此时,正值黄巢势大,天子西逃,纵使长官郑畋如何振奋,凤翔守军皆无战斗之意,在黄巢的招降使者到来后,已经准备归顺黄巢,为此,还举办了一场宴会。

而转机就出现在这时候。

宴上,众人宴饮,气氛不高,恰逢奏乐助兴,可奏响的却是《秦王破阵乐》,乐奏,将佐以下皆哭。而面对使者的疑惑,幕僚则用“郑相公因风痹不能前来,所以悲伤”为由。

但就在这之后,对于是否投降,诸位将领的态度突然变了,郑畋趁机晓以大义,终于获得支持,重整兵马,收拢周边神策军,发布檄文,最终守住了京西之地。】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久久不语,泪流满面,无声无息。

没有人说话,纵使知道此事应当对皇帝进行劝解,但却没有人知道该说什么、能说什么,相反,他们自己同样喉头梗塞。

前面的内容都很好,后世认同了陛下,赞赏了陛下的高尚仁德与恢弘治世,哪怕朝代更替,时移世易,陛下的光辉都不曾衰减。而跟随陛下征战四方、治理朝政的他们也必然同样名留青史。

这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但是,其后的内容……

陛下的恩泽悠远绵长,即使到了大唐衰微无比、动荡已久,就连百姓都早已忘却往日荣光、只求一地容身的时候,还依旧能够给予大唐最后的庇佑。

他们应该高兴的。

这样的事迹,不正证明了他们选择和做法的正确吗?以民意为天命,励精图治,广拓疆土,重视民生,他们的努力、陛下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即使到了国家存亡之际,依旧有人愿意为了陛下来再做一次努力。

但他们到底高兴不起来。

大唐要亡了啊!虽然天幕中郑畋以凤阳为根基,击退了黄巢的军队,守住了京西之地,但所有人都清楚,那也不过是大唐末路中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最终的结局已经无法逆转。

何况,郑畋奋战多日,神迹中也只说他“守住了京西之地”,京西之地,而不是京城。那隐含的内容是什么?长安又会是何等惨状!

在一片令人不安的沉默中,李世民收拾好心情缓缓开口:“大唐应当感谢这些将士们。”在那个风雨飘摇,明眼人都知道大唐气数已尽的时候,还愿意最后一搏——不管他们当时究竟是怎样想的,都值得大唐的感谢。

他眨眨眼睛,将泪意收敛,他怎能不为之动容?一曲《秦王破阵乐》,到最后依旧有人记得他,这就是他奋斗一生想要的最好结局!不,不能说最好结局,这样的深远恩泽,甚至是他从未想过的。

见大臣们也逐渐收拾好情绪,李世民肃容正色:“君为民而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是有心的,朝廷的一举一动他们皆能感知。朕欲修习德行,以求荫蔽后世。”

数百年后的黄巢起义太过遥远,如今就连所谓的藩镇割据都未曾发生,他实在无法强求后世如何。如今能够做的,也只能是加强自己的德政善行,护佑百姓,以求恩泽后世罢了。

在场的贞观重臣们纷纷整衣敛容,郑重行礼,接下了皇帝的话。

唐朝,开元二十年。

对于后代子孙居然搞出来黄巢起义的事情,李隆基十分愤愤不平:“朕怎么会有这样无能的子孙!怎能让那黄巢成了气候呢?”

虽然他现在已经懈怠不少(当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基本的水平还在,特别是在这种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他的判断水平并没有下降。显然,能够让黄巢搞出如此阵势,大唐的问题远非一两日,而是日积月累而成。

因而,他的愤怒也从此而来——有问题怎么不早点解决?怎么就拖到了这种积重难返的程度?朕怎么会有这样的子孙!

不过,回想起之前听到过的什么藩镇问题,他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这个藩镇到底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很明显,这就是日后导致大唐山河日下的一大原因。

虽然似乎感到了什么,但李隆基却不愿意深想,草草思索了一通没有结果后,就冷哼一声:“也不知是哪一任皇帝造成了那藩镇之乱,实乃不肖子孙、忝为天子!”反正他的大唐还好好的,那必然是后面不知道哪个皇帝搞出来的。

嗯,会不会是太子李瑛的后代?李隆基眸色沉沉,最近几年,他越发觉得这个儿子不行,难当太子之位,倘若这真的是太子的子孙的话,那还是趁早废了的好,免得再导致大唐的大好盛世一去不复返。

唐朝,武德年间。

直接被后世略过的李渊脸色很不好看。

什么叫李世民就是大唐的开国之君?朕确实很欣慰二郎的文治武功,也很自豪于大唐的煌煌功业,但为什么开国之君会变成唐太宗?

大唐的开国之君难道不是朕吗?!

朕也是自己从晋阳起兵,一路打到长安的啊!

不要让朕知道,究竟是谁开了把太宗当做开国之君的口子,朕一定会让他好看!

汉朝初年。

看到唐朝的终局,感慨之余,刘邦却想到了另一个关键点:“《秦王破阵乐》?就是当时柏壁之后的那首曲子吗?”看来,这首曲子不仅是曲子,更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影响力的承载物。

既然如此,“乃公要不要把《大风歌》也让大家传唱啊?”要是也能达成和李世民一样的效果,那不是美滋滋。

汉朝,元狩四年。

不愧是刘邦的子孙,刘彻的关注点同样很奇特:“和长孙皇后合葬昭陵?”看神迹中画面的意思,好像是同葬一墓?

刘彻不理解,虽然大家确实感情好,但埋葬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各自有各自的墓室吗?准确的说应该是分开两个墓埋葬啊。

都是皇帝皇后了,又不缺地,也不缺人来建造墓室,为什么非要挤在一起呢?

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确实也不太明白,大约是后世的习俗吧。

(本章完)', ')')

最新小说: 被逼嫁深山,开荒种田过红火日子 人妖豪侠传 嫌歌土解散是你,我捧青梅你哭啥 我道门天师,洗凶宅很合理吧? 湮灭之王 从龙族归来的路明非 从山海经开始搜山成神 姑娘,你先别急 三曹抢亲?甄姬,我曹植要定了! 我在福地建宗门得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