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襄樊战场近在咫尺,那弥漫的硝烟似乎都能飘到中卢境内。而襄水就像一条蜿蜒的丝带,从这片土地上穿过。
这般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中卢这座小城早在刘备、诸葛亮以及关羽等人筹划攻取襄阳的战略蓝图时,就已经被看重锁定,成为攻打襄阳战略布局里极为关键的据点。
夺下当阳之后,一支支即将奔赴襄樊前线的兵马,犹如汹涌的潮水。他们的行军路线,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着,汇聚到中卢。此地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兵站,士兵们在这里稍作休整,重新整顿队列,补充物资,然后再精神抖擞地向着襄阳进发。
而在襄水之上,则是更为忙碌,一艘艘满载粮草器械的船只来来往往。
过去三年所积攒的粮草,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是前方作战士兵的生命保障;金铁铸成的兵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结构复杂的器械,更是攻城略地的关键。它们沿着襄水缓缓前行,中卢就像一个必经的关卡,几乎所有的船只都要在此停靠、周转。这里的码头热闹非凡,搬运粮草的士兵和劳工们来来往往,喊着号子,将一袋袋粮草搬上岸又重新装到前往襄阳方向的船只上;器械也被小心翼翼地装卸,检查之后再重新启程。整个中卢,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刘备诸葛亮攻打襄阳这场大战之中,后勤运输与兵马调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也因此,几乎是从这场战争一开始,中卢便成为了刘备一方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卢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独特,物产也算丰富,谁能掌控这里,就等于在战争中占据了有利的战略高地。而在原本是此地大族的主簿廖化运作之下,所遭遇的抵抗更是几可忽略不计。
廖化,他本就出身中卢大族,在当地颇有威望与人脉。他深知刘备一方的实力与抱负,也看清了天下大势,早在刘备困局新野无人问津之时,便已经举族前去投奔,迅速成为刘备麾下心腹,成为关羽主簿。
而如今,随着最为重要的襄樊战事开启,廖化也是主动请命活跃起来。
先是利用自己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对于那些心存疑虑或者想要抵抗的小股势力,廖化亲自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向他们讲述刘备的仁德,描绘跟随刘备所能带来的美好前景。
在他的努力下,那些原本可能会组织起来抵抗的力量,纷纷放下了武器。甚至有一些还主动站出来,为刘备的军队提供物资和人力的支持。刘备的大军一路开进中卢,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轻松地刺入柔软的棉花之中,顺利地将中卢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也为刘备后续的战略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就使得,最近一段时日之内,围绕中卢周边都是披坚执锐的甲士,少有寻常百姓的身影。那甲士们一个个如同沉默的铁塔,全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他们手持长枪大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仿佛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一场战斗。原本热闹的集市如今空无一人,那些曾经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摊位,现在也都冷冷清清地倒在一旁,周围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
可是今日,却是显得颇为反常。往日里被甲士们占据的道路上,居然开始有了百姓的踪迹。只见一位老者,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粗布衣裳,手中拄着一根弯曲的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街道上。他的脸上带着疑惑与好奇,眼睛不断地打量着周围那些依旧严阵以待的甲士。而几个小孩子,像是被压抑了许久,此刻兴奋地在街道上奔跑嬉戏,他们的笑声在这略显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一些妇女也结伴而出,手中提着菜篮子,虽然眼中还有着一丝担忧,但脚步却没有停下,似乎在这反常的景象下也想出来探个究竟。
才到午后,太阳还高悬在天空,那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却没有给这片土地带来丝毫的温暖。只见浩浩荡荡数千百姓拖家带口途径此处。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脚步蹒跚,面有菜色,仿佛是被生活榨干了生机的木偶。老人们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着,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惊恐;孩子们紧紧地拽着大人的衣角,眼睛里透着迷茫与害怕;妇女们则背着沉重的包裹,里面或许是他们仅有的一点家当。
即便刘备已经被战事有关的诸多琐事忙得焦头烂额,就像一只被困在蛛网上的飞虫,挣扎于千头万绪之中。
豫州来援的敌军虽然被轻易击溃,可荆州之地,襄樊两城胜似天险,迟迟未能拿下,北面曹操大军只怕将要赶赴战场,眼下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谓关乎生死存亡。
但他在得知此事之后,却还是毫不犹豫地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选择亲自来为这些拼死才从襄阳城中逃难出来的百姓送别。他知道,这些百姓是将希望寄托于他,他的“仁义”之名也不容他对此事有丝毫懈怠。
只是,真等看到了这些黎民百姓的惨状,刘备却是不由有些沉默了。那一张张满是惊恐与疲惫的脸,写满了战争的残酷。百姓们衣衫褴褛,眼神中透着无尽的茫然与无助。有的百姓身上还带着伤,伤口简单包扎着,隐隐渗出血迹。老弱妇孺相互依偎着,他们手中紧紧抓着为数不多的家当,那可能是他们最后的一点财产。孩子的哭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像是对这战乱的无助控诉。
刘备呆愣注视许久,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可眼前这些百姓的苦难又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