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笑着打开了微博话题里的评论,心里还想着那个有趣的文学史上的趣闻——第一个被寄刀片的作家阿瑟·柯南·道尔。
据说,有读者因为不满福尔摩斯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的结局,竟然寄刀片给作者,逼得他不得不让福尔摩斯“复活”。
这事儿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不过也说明了读者对文学作品角色的深厚情感。
后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说,还有动漫等作品。
很多人热爱这些角色,这些角色被写死后,有些读者就会想到这个事件,也给作者寄上刀片。
慢慢就变成了网络上的梗。
她继续浏览着大家对《梁祝》的讨论,这个话题的热度真的很高。
大家都在热议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如何被重新改编的,而且这次改编还写得这么好,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徐曼曼看着评论,心里也忍不住为张有为点赞。
这次改编肯定花费了他不少心思,才能将这么经典的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
她想象着张有为在创作时的情景,不禁笑出声来。
这家伙,肯定又熬夜写稿子了,不过看他这次的作品这么受欢迎,也算是值得了。
网友【玉漱】:“最妙的地方就是通篇没提到马文才,但却处处都是马文才,就算没有马文才还会有张文才、李文才,困住他们的从来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时代...”
网友【玉漱】:“梁祝的悲剧可以避免吗?无法避免,倘若再等上几年梁山伯升官,可和马家比,还是难以望其项背。倘若祝英台接受安排,嫁入那个只闻其声势不见其人,甚至不知姓名的马家,会幸福吗?看看祝母就知道了,从天真少女变成一个畏惧丈夫淫威、仰人鼻息的女人。祝母不聪敏吗?她要比祝英台天赋高心性也更坚定,但她被迫和爱人分手嫁入士族后,反过来也成为维护世族的一份子,逼迫女儿重蹈覆辙,绑上祝英台的双腿,一片一片的剥夺她的阳光和自由,涂脂抹粉装扮成红润的新娘,再留下血红的泪水,一点一点失去生机,重复上一代人的悲剧。每一个人物好像都很清楚,从院士夫人、教书先生、若虚和尚到祝英台的仆人,甚至是虚虚实实的望春。除了懵懂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眼观鼻鼻观心的看待梁山伯与祝英台。子曰子曰的,有人慨叹,有人冒死相助,但终究没能避免这场悲剧。”
网友【麦麦】:“上篇和下篇的风格差异好大,前面有多天真烂漫,后面就有多悲惨痛苦,强烈对比更表现出封建父权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学堂敲钟和背对背背书那两段真美好啊,稚嫩的爱情萌动,一点点细微的生活细节都那么灵动美好。婚嫁红妆、血泪那段可太传神了,人人都像带着面具的陶俑,里面封存的是纯真的青春美好。在坟前哭嫁被洗去浓妆时,才露出了本该有的人性。”
网友【废稿纸】:“《倾心》杂志的这篇《梁祝》故事,超脱了传统《梁祝》的男欢女爱,转向控诉封建礼教,祝母和梁山伯的那段对话,更像是时代的辩论和控诉。结尾祝英台风光大嫁,变成殉情,中式恐怖的美学达到顶峰,祝英台洗尽铅华实在美翻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太过别出心裁。”
网友【Morning】:“太好哭了!哭到天亮!梁祝是我小时候深深深深喜欢的故事,祝英台跳坟那段文字,在我心里就是如同圣光一样的存在。她趴在琴边,她拿着血信,她在坟前哀恸感应,一切大巧不工,作者很聪明,这惊天动地的爱情,不需要太多艳丽文字,要的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我很喜欢这部短篇小说的上下篇结构,祝英台入读和梁山伯赴考的呼应,都是一人走在高处的动态,一人坐在低处的静态,还有上课的打铃,两人关系也是一高一低。然后祝英台跃入坟中,从低去到更低,耳鬓厮磨的山洞和化蝶的墓穴,就是这上下结构中的爱情。以前学词,有词牌《祝英台近》,这词牌忌用入声韵部,五字句也均做拗句,都会想起这段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爱情。”
网友【阳光雨】:“好就好在反派不是马文才,而是梁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