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为在《倾心》杂志社与刘楚雄和胡伟峰的交谈中,大致摸清了伤痕文学的边界和出版书的限制。
虽然限制确实存在,但并非如他最初想象的那般严苛,不至于完全不能触及特殊时期的话题。
这让他心中稍感宽慰,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尝试这一题材的决心。
中午时分,张有为与刘楚雄、胡伟峰共进午餐,席间三人谈笑风生,不仅讨论了工作,还聊起了生活琐事,氛围十分融洽。
饭后,张有为没有多做停留,便匆匆赶往了《华夏文学》的办公地点。
与《倾心》相比,《华夏文学》的办公环境确实显得有些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破旧。
低矮的楼房、斑驳的墙面,无不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但这里却有一个让张有为十分看重的优势——出版资源丰富。
尽管稿费低廉,但对于想要将作品推向更广阔舞台的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
上次张有为将《遥远的救世主》的全部稿件交给了秦慧雯后,便一直期待着她的反馈。
据秦慧雯所说,稿件已经送到了出版社,正在接受全文审核。
这次张有为专程前来,就是为了了解审核的进展情况。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张有为已经坐在了《华夏文学》的会议室内,与秦慧雯面对面地交谈着。
“秦编辑,我来是想问问《遥远的救世主》的审核情况怎么样了?”张有为开门见山地问道,语气中透露出几分焦急与期待。
秦慧雯微微一笑,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递给了张有为:“张作,你来的正好。这是出版社刚刚传来的审核意见,你先看看。”
张有为接过文件,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寻找着关于自己作品的每一个评价。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