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为向胡静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关于是否要涉足桶装水加工厂的议题,他留给了胡静足够的思考空间。
他提议,即便不立即建厂,也可以先从为学校供应桶装水做起,作为一种初步尝试。
虽然目前只能提供农夫山泉的产品,但他信心满满地表示,自己有能力寻找更多价格更为亲民的供应商,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市场总是需要多样化的,”张有为强调道,“无论是经济实惠型、性价比高的,还是高端昂贵的,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晚餐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食物的味道似乎成了次要,大家的心思都聚焦在了今晚的商业讨论上。
胡静表示会认真考虑张有为的提议,并承诺几天后给出答复。
随后,张有为回到了宿舍,心中却已转向了另一片天地——他的文学创作。
《华夏文学》的连载虽已告一段落,但他的新作《遥远的救世主》即将面世,这让他既兴奋又期待。
出版事宜有秦慧雯操持,他得以暂时放下这部分负担,享受一种前所未有的“坐享其成”之感。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遥远的救世主》能够畅销,那样他的稿酬将远非连载时的千字30元可比。
出版实体书的收益模式完全不同,稿酬与图书定价、发行量以及版税率紧密相连,大卖的话,他真的可以“躺着赚钱”。
然而,张有为深知成功并非易事,他迅速将思绪拉回现实,决定继续投身于创作之中。
接下来,他要着撰写《倾心》的短篇,一部计划中的伤痕文学作品。
他构思了一个长篇小说框架,打算通过巧妙的改编,将其精炼为短篇,既要保持原作的深刻内涵,又要巧妙隐藏某些关键线索,同时生动展现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挣扎。
这时候,宿舍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打断了张有为的思绪。
他转头望去,只见古一桐拎着一大包东西,笑呵呵地走了进来。
“老四啊,怎么就你一个人在宿舍?其他人呢?是不是都跑去过节了?”古一桐的声音里带着几分调侃,几分关心。
张有为中抬起头,笑了笑:“我哪里知道他们啊,可能都去找乐子了吧。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